“事實上,”蘇葉拿出一本畫冊翻看,“我是在聽說他會在冬天給窮人捐贈木炭時,才決定免費給他的。”
“給窮人捐贈木炭我怎么沒聽到這句話”賓利大驚,他們不是一起見的加德納先生嗎為何他不知道
賓利看向菲茨威廉,尋求答案。
菲茨威廉提醒道,“加德納先生說,他的商店門口會放著木炭,每個經過的人都可以帶走一小包。”
“我是有聽到這句,”賓利這才恍然大悟,“那是專門為窮人準備的。”
“是的,那一小包雖然少,卻可以準備一餐熱騰騰的食物了。”這份幫助雖然微不足道,但也能讓人在最艱難的時候,獲得活下去的溫暖。
賣火柴的小女孩真的是個童話嗎
那是徹頭徹尾的悲劇,是那個時代悲慘大眾的縮影。
如果小女孩有一份木炭,用火柴點燃它們,那么,這一晚她也不會活活凍死。
加德納先生這一份善舉,或許在關鍵時刻,能挽救一個人性命。
不說別的,就是那收容所,不也要求住一晚需要一個便士,和點一盆炭火嗎
或許某個人就是缺了這一小包炭火,讓他進不了某個收容所,以至于活活凍死。
別看一個人得到的炭火不多,但到了冬天,加德納先生要付出的卻不少,每天至少多支出20個先令,相當于一個普通工人一周的工資了。
蘇葉不是爛好心,只是這所謂的設計對她來說,只是可有可無,賺不到多少錢,還麻煩。
與其弄這個,她多買一支股票,百倍都回來了。
知道加德納先生做的事后,她就決定免費送給他了。
無論加德納這么做的目的是不是收買人心,好讓更多的人進他店里消費,慈善就是慈善,論舉不論心。
而她透露出意思后,加德納先生立刻表示,把每天供應的木炭增加一倍,一直持續到三月,來年還會繼續。
這真的是一個很上道的人,有眼色又有底線的商人,很討人喜歡不是嗎
賓利恍恍惚惚,“我居然錯過了這么多,天,你們到底是在聊天,還是對暗號啊。”有必要說的這么含糊嗎
其實倒也不是,只不過有些事做歸做,說出來就會顯得很虛偽。
比如加德納先生送木炭的行為,說了就感覺給自己邀功一樣,但他實際又付出的沒有那么多。
相比之下,達西家每年至少拿出兩到三千英鎊做善事。
可人家的事雖然小,卻也確確實實幫助了人,憑什么羞于啟齒
癥結就在這里,說出來不好意思,可本身又是好事,于是只能言語暗示,懂的人自然懂,聽不懂也就算了。
蘇葉和菲茨威廉屬于懂行的那波,因為明白,所以她以實際行動支持了這一行為。
而賓利被家里人保護的太好了,還是公學里單純的學生,最大的煩惱大概在于希臘語或者拉丁語的語法問題
介于他把信寫的七零八落,肯定對語法極為苦手,完全不像那張妙語連珠的嘴。
一大早出發,中午在某個小鎮修整,下午繼續趕路,而賓利也終于等到了他的下午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