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懂什么是狀元,什么是大官,但他懂得看大人的臉色,見阿娘這么鄭重,也小心翼翼,認認真真重復,“考狀元,當大官。”
和他們一樣想法的,還有很多人,因此文昌廟前熱鬧非凡。
人流聚集,自然少不了小商小販,販賣香火蠟燭的,出售文房四寶的,以及寓意考中狀元的各種小物件,多不勝數。
比如蟾宮折桂,就代表了考中的意思,因此有不少攤位,售賣桂枝相關的物品,有純粹的桂枝條,也有用桂枝打磨的木簪和毛筆,用處不大,寓意非常好。
但凡來文昌廟的學子,都忍不住帶走一兩樣,給自己討個好彩頭。
其中一位身著錦服,英俊非凡的學子,就在普通的桂枝和桂枝筆之間猶豫。
普通的桂枝很便宜,只需要三文,帶著去給文曲星上香,然后拿回去插在筆筒里,也能起到祈福的作用。
不過相比之下,那打磨好的桂枝筆更得人心,學子們中間流傳,用桂枝筆寫文章,文思如泉涌。
在科舉的時候,一定要帶一支進去。
但科舉用筆是有規定的,能帶進去的桂枝筆必須按照要求制作,因為這種筆不實用,價格還不低,買回去除了求個心安,就是當擺設。
至于那所謂的文思如泉涌,也許就是心理作用。
因此許多貧寒學子不屑一顧,認為文章寫的好,是自己的學問好,和什么桂枝筆完全沒關系。
因此就形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有錢的學子瘋狂追捧桂枝筆,不僅購買,還誓要買齊所有符合要求的桂枝筆。
而貧寒的學子,卻完全不屑一顧,甚至于連桂枝都不愿意折了。
這位錦衣公子看穿著,會被歸類于有錢人,但他的鞋子卻暴露了,他并不富裕的事實。
宋朝男性的鞋或靴子,有幾種類型,皇室或者富商大賈穿絲制的。官員穿布鞋或者皮鞋,而平頭百姓穿草鞋或者麻鞋。
這位公子穿著昂貴的錦袍,鞋卻是布的。
但這一點還不夠證明,畢竟大部分學子都會穿布鞋,并不能以此分清他家境如何,真正叫人看清楚的,是那布鞋的鞋底磨損嚴重。
這說明這雙鞋,他穿了很久,且是經常穿。
如果是有錢人,再怎么喜歡,也不會在鞋底有損的情況下,還繼續穿。
因此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有點裝相,但這么眼明心亮的,只是少數。
就比如,路邊一個年輕的乞丐,就誤以為這公子有錢,于是沖上來抱住他的大腿,“公子行行好吧,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
那公子嚇了一跳,條件反射把人推開,然后查看自己的衣服,發現上面清晰印著兩個手指印,頓時臉沉了下來,“滾開”
他的突然變臉嚇了乞丐一跳,被推開都沒反應過來,跌坐在地,怔怔看著他發呆。
陳世美面色很難看,確定那衣服上的手印還沾著油脂,已經洗不掉了,就更怒不可遏。
他家境貧寒,父母已經年邁,家里上下都靠妻子秦香蓮操持,除了供他讀書,還要養育一雙兒女。
一個女人再怎么勤儉持家,在北宋這種環境下,除非去做商人,不然很難賺到錢。
可秦香蓮原是一秀才的女兒,學過幾個字,最大的本事是女紅,除此之外,她沒有任何經商的天賦。
但她繡活精湛,靠著這個撐起一個家,還有錢送丈夫陳世美繼續讀書。
為了進京科舉,陳世美帶走了家里所有銀錢,只給父母妻兒留下了一點糧食。
可所有的錢也不夠五十兩,他省吃儉用,也只能撐到科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