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于是又追去昭陽殿,在殿外就聽到了太后的怒聲,不由頓住腳步,“荒唐,你乃堂堂大宋公主,還配不上他一個窮書生不成,哀家看他就是恃才傲物,仗著有幾分才華,竟如此不把皇家放在眼里。哀家這就下旨,讓他去偏縣當個小小的縣令,永世不得升遷,后悔懊惱一輩子去。”
不是為了當官而拒婚公主嘛,那沒了升遷的機會,又錯失享受尊榮,就不信他不后悔
趙禎皺皺眉,這太兒戲了,顏查散才華橫溢,品行更是出眾,怎能因拒婚公主,就一輩子不得升遷。
知人善任,唯才是舉,方是一個明君該行的準則。
以往母后也不是不知這個道理,可自從還政于朕后,就越來越任性了,總有不適合之舉。
可作為兒子,有孝道壓著,他還不得不孝順聽從。
就在趙禎暗暗思量,該如何勸下太后時,殿內昭陽公主語帶哽咽,卻是把太后攔下了,“母后,顏生沒有錯,我早該想到會如此的。他是有能力有抱負的讀書人,不愿意成為駙馬才是正常的,但凡有志氣的人,都不愿意當駙馬,進而蹉跎一生。”
“胡說”太后怒喝,“駙馬怎么了難道駙馬還委屈他們了嗎一個個盡享皇家尊榮,卻還抱怨公主不該嫁,我看對他們就是太好了,一個個不知天高地厚,官家也太仁慈了些,教訓幾次,他們就該聽話了。”
太后是想起了魏國大長公主,那是太宗的女兒,先帝的姐姐,嫁給左衛將軍竟然被暗中嫌棄,守了十六年的活寡,直到魏國大長公主去世,尚無一子女傍身。
宋朝的駙馬是可以納妾的,而這左衛將軍就有二子一女,全都是妾室所出。
且長子還因是公主嗣子,在公主下葬時負責打幡摔盆,送嫡母下葬,而被恩封官職。
可以說,駙馬父子因為公主盡享榮華富貴,而公主呢,苦悶了一輩子,年紀輕輕就去世了。
可無人在意她過的好不好,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因為太宗時期,吳家是掌兵權的勛貴,太宗需要拉攏這些勢力,于是把所有的公主都下嫁到勛貴家族,以達到聯姻安撫的目的。
即便這些公主們在夫家過的并不好,太宗也不曾管過。
在宋朝,魏國大長公主絕不是個例,守活寡的公主不止這一個,看這些公主們的生育情況就知道了,只不過鬧出來的只這一個罷了。
可鬧出來又能怎么樣呢,太宗把公主訓斥了一頓,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從那之后,駙馬們越發囂張,進公主房里的都是少數,一個個摟著小妾在駙馬都尉府過起了小日子,仿若真正的一家人。
在這種事上,男人永遠無法理解公主們的辛酸,而劉太后身為女人,自是知道嫁錯了人,一輩子是何等的痛苦。
更何況,宋朝允許百姓合離另嫁,但不會讓公主合離。
一來公主的婚姻往往帶著政治考量,二也是某些迂腐文人看不慣這種風氣,提倡女子該守節。
民間為鼓勵生育,對于寡婦另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可公主作為表率,無論如何都不得有出格之舉。
可以說,宋朝的公主過得相當憋屈,一方面得為了政治因素而犧牲婚姻幸福,一方面又要作為女子表率,不能行差踏錯,輕則被百官上奏鞭笞,重則直接被皇帝下旨責罵。
劉太后只有昭陽這一個寶貝女兒,自然不希望她過這樣的日子。
所以在選駙馬上,對于官家和公主都看中的文人,她沒提出反對。
至少那些讀過圣賢書的,還知道裝一裝,不會像那些勛貴,明目張膽的欺負公主。
另外,她心里有數,真正有才華能力抱負的讀書人,是絕不肯尚公主的,而愿意如此做的,必定是貪慕虛榮之輩。
太后不在乎他是不是貪圖榮華富貴,因為別的姑娘或許會擔心天有不測風云,萬一娘家出事,她也注定被拋棄。
即便沒有,當丈夫的權勢地位比娘家高了,面臨的也是被嫌棄的下場。
公主不需要這樣的擔心,因為再沒有比皇家更穩固的娘家了。
除非大宋亡國,不然這駙馬就得一輩子在公主面前討好賣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