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莫看林如海年輕,在林家的輩分卻高,這是因為林侯這一脈,身體都有點弱,子嗣難免艱難些。
像林如海,就是林父年過三十才生下的,他自己也是到了這個年紀,才有了林玄玉。
族里這邊,比他們輩分高的,也只剩下三個族叔和四個嬸娘還在世,也都是半百往上了。
族長和族長夫人年過五十,長孫都已經有了子嗣,算是四世同堂,也不過是林如海的族兄。
“你別往他們臉上貼金了,他們要是能有如海一樣懂事,我們也就不用愁了,”族長夫人滿面笑容,邀著賈敏回去用飯。
經過一番折騰,已經到了中午,族長家自然是要用飯的。
賈敏沒有推辭,她還有事和族長商量呢。
“是祭田的事,之前仿佛聽說,族長想購買一些好田,充做祭田,專門用來培養族中子弟”賈敏試探問道。
“是有這么回事,”族長意外她竟然知道。
“這是好事啊,知道后我立刻給夫君送了信,他也是極為贊成的,讓我取出五千兩,交于族長,也算我們盡一份心。”賈敏立刻道。
五千兩已經很多了,現在姑蘇上等水田大概是三到四兩一畝,五千兩能買下一千五百畝。
更何況林如海有錢,林家其他人也不逞多讓。
林家本就是傳承了許多年的大家族,底蘊自不必說,族人即便沒有科舉,過得也不差,像族長家,就擁有姑蘇郊外一整個山頭,和山下好幾個村子連成一片上萬畝良田。
即便有一大半是屬于族里,算作祭田,可也是交給族長管理的,他取用一些也無妨。
除此之外,林家還有別的收入,像商鋪之類的。
林家自己不做生意,但好地段的商鋪不少,租出去每年光租金就不少了。
林如海一家就出了五千兩,其余人家出一點,湊夠一萬兩,就完全夠了。
三千畝良田,每年的出息至少在六七百兩上下,光是用來培養子弟,怎么都夠用。
因為林家已經有了族學,且有專門用于族轉的產業,每年收益超過了五千兩,開個書院都夠了,何況林家的子嗣也沒多到這種地步。
其實族學里,有一大半是親戚家的孩子。
賈敏以為族學中親戚家孩子多了,其中難免有家中困難的,林家樂善好施,不僅不會要學費,說不得還要貼補一點,所以不夠用了,族長這才想著,多置辦一些良田,讓族學更富裕些。
林如海得知,來信說這是好事,培養子弟,不管是不是林家的,都是善舉。
他們既不缺錢,那多資助一些,就當給兒子祈福了。
族長沉吟了一會兒,還是決定解釋清楚,“想來是你聽差了,我確實有這個意愿不錯,但不是為了族學,族學那邊的錢財盡夠了。”
賈敏一愣,“那是”
“是有那么幾個孩子,于讀書上沒什么天賦,識字后再繼續,也不過是浪費時間,我就想著因材施教,既然他們有別的興趣,培養培養,以后興許也能出息。像三房淘哥兒家的小子,自小就對算盤珠子感興趣,他母親在她旁邊撥算盤算賬,他光聽一聽,就能比母親算的還好,那時只有三歲。后來上了學,他一背書就犯困,淘哥兒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不開竅。偏一看起九章算術來,就精神百倍。”
族長想到那孩子,頓時覺得樂呵,“他父親就想著,要不找人教孩子這個吧,林家也不是非要孩子走科舉一途,雖則算術以后的出息有限,但如果能專精的話,興許也有點用。于是淘哥兒家就為他專門請了夫子。”
“我得知后,想到族學也有幾個實在不開竅的小子,就想專門設一處學堂,培養他們學點別的吧,實在不行,教一些庶務也是好的,說不定還能壯大林家產業呢。只是這樣一來,花費就大了。”
一對一培養,可比在族學一起學習還費錢,關鍵還是看不出未來是否會出息的課程。
不僅族里人覺得浪費,與其花時間金錢在這些孩子身上,還不如集中資源在那些能科舉進士的族人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