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倒是不錯的人選,和賈敏商量過后,林如海派人去姑蘇重新調查一番。
甄家家風頗好,甄士隱與妻子生有一女,日子過得清凈,平日也沒不好的愛好,喜好詩文,性格淡泊,確實合適。
調查清楚后,林如海給林族長寫信,請他代為聘請。
甄士隱起先覺得疑惑,林家偌大的家族,讀書人也不少,何必請他一個外人
何況他家資頗豐,也沒那教書育人的心。
林族長自是知道,林如海準備做一件大事,對待家人需要慎之又慎,請族人不是不好,只是也怕歹人把目標放在族人身上。
甄士隱不是林家人,那些人也不會喪心病狂到,連外聘來的先生都要下手的地步。
但這話不能和甄士隱說,“實在是族里空不出人手來,林家族學今年又多招收了十幾個學生,有精力教學的族人實在有限,大部分還要備考科舉,只能麻煩甄先生了。”
“當然,我也知道先生的隱士之心,只是您在姑蘇這么久,不想出去轉轉嗎教蒙童實在不必太過費心,每日半天也就差不多了,剩余時間,可以在揚州到處走走。雖同在江南,揚州和姑蘇的風景卻是不同,人不太一樣,自有其獨到之處。另外,還可帶著嫂夫人和侄女一起去,如海媳婦在家里除了料理家事,日常也無趣,和嫂夫人互相陪伴,想來也快活。”林族長竭盡勸道。
甄士隱想到老妻常懷憂慮,因為夫妻二人只有一女,她時常擔憂女兒的未來。
自己如果教了林家的孩子,等到他長大,有這份香火情在,或許也能照拂女兒一二。
想到這點,甄士隱有點動心了,“那我回去和夫人商量一二,過后再回您。”
“再好不過,”林族長歡心,知道他這是答應了。
甄士隱回去,把遇到林族長的事一說,對于他提及的,給林家孩子當蒙師的事,詢問妻子的意見,“要去揚州,不知你可愿意”
誰知,甄夫人聽完,竟是萬分高興,“聽說揚州風景秀麗,和姑蘇有很大的不同,氣候卻相差不大,正好適合我們夫妻帶著英蓮去見見市面。”
她這輩子也就這樣了,唯一的寄托就是女兒英蓮,去哪里都無所謂。
如果丈夫給林家當老師,能對英蓮的未來有所幫助,那當然要去做。
有了妻子的支持,甄士隱不再猶豫,給林族長回了信,然后讓妻子收拾行李。
倒也不必大動,帶些日常衣物,然后把財物帶走,像房契地契之類的帶上,金銀也都換成銀票帶上。
林族長收到他的回信大喜,忙命人安排船只,護送他們一家三口去揚州,一邊給林如海送信。
在林族長的安排下,甄士隱一家順順利利坐上了去揚州的船只。
登船之時,突然聽到旁邊有人念詩,“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1”
他不由轉頭看去,正好有一艘小舟靠近碼頭,舟上站著一個落魄中年文士,對著姑蘇的風景心生感慨。
他在心里補上下面兩句,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2
果然應景,只他不是送朋友遠行,而是自己即將離開罷了,但不舍的心情是一樣的。
他本想搭話,和這位相貌不凡的男子攀談一二,又覺自己遠行,不過是泛泛之交,未來或許不會有交際,那又何必交談呢,徒惹傷感。
旁邊的小舟靠岸,船家拿出兩個包袱,“賈先生,這是您的行李,船錢一共一兩二錢。”
“好的,多謝船家,”那位被稱賈先生的男子付了船錢后,上岸離開,很快就消失在碼頭。
這邊,甄士隱的船也開了,他不再看風景,轉身回了艙房。
幾日后,甄士隱一家抵達揚州,被林如海夫妻熱情招待,賈敏為他們收拾了一個獨立的院落,靠近西側門,出去很方便,且與后院獨立開來,又不受前院衙門打擾,實在是個清凈的好住處。
院子裝修極好,十來間屋子,一家三口加上三個仆人,住著相當寬敞。
賈敏見他們只帶了三個仆人,又特意撥了幾個下人過來照料,不過這些人不住在這景秀院,只白天過來做活,給足了甄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