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真正的理由是,高華啟和妻子姚氏曾誕下一女,只是不幸夭折,正好這時候,太子妃嫡女被悄悄送出宮,順勢頂替了這個孩子的位置,取名高婉瑜。
高家怕皇家覺察,也怕在京城久了,不小心泄露一星半點,引來滅頂之災,干脆跟著來了江南。
“高古梁為人如何”蘇葉沉吟,她有一個大計劃,如果能把高家拉進來,能事半功倍。
不行的話,可能就要多走彎路了。
“高家非常識時務,也低調,從不冒尖,”陳景軒評價道,“高家的祖訓就是平庸,低調,不強出頭,要不是疼愛女兒,當初也不會成為太子的岳家。”
說實話,他還真有點佩服這家人,永遠處于中不溜的位置,無論是在朝堂的地位,還是在文人中的名聲,亦或者在京城的世家中。
高家獲得過最高的官職,就是正二品,每每做到頭,有機會身為正一品的時候就急流勇退,告老還鄉,給子孫輩讓路。
高家的子孫也出息,不僅會讀書,做官的能力也不差,可清流中卻甚少聽到高家的名聲,張家才是那個讀書人的領頭羊。
他們一家把低調貫徹到底,卻也安穩到如今,即便太子失勢,太子妃沒了,也沒讓高家受影響。
“謹慎,低調,有人情味,”蘇葉評價,這是一家不錯的人,確實可以合作,“那么你就去提醒他們一下,新帝查過高婉瑜的來歷,不過被我們引開了,相信他們會明白是什么意思。”
陳景軒到不意外蘇葉會利用這一點,“你想做什么”
蘇葉拿出一沓圖紙和資料,“這是改進的紡織機,不僅可以把棉花,蠶絲紡織成布,羊毛也可以,且速度是原來的好幾倍,有了這個,布的產量一下子就提高了,價格也能壓到最低。”
機械化生產布匹,然后傾銷到全世界,走資本主義進化的路,讓某些國家無路可走
陳景軒接過,一頁一頁細細翻看,除了蘇葉說的改良紡織機,還有羊毛的收購,處理,紡織等詳細資料,另外有關于棉花的種植,上面也有詳細的說明。
“西域適合種植棉花”這是陳景軒沒想到的。
“不錯,西域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夏天晝夜溫差大,陽光充足,適合棉花生長。唯一的問題是地廣人稀,種植棉花需要人手,可以想辦法遷一部分人過去,但總歸杯水車薪,因此我發明了這種半自動化的種棉器械。”
這些機器要靠人工操作,不能像現代機器那么自動化,比如推土的,得人推著去平整土地。
但對這個時代而言,已經足夠實用了,能剩下許多力氣,有了這些器械,一個人就能發揮出五個人的戰斗力。
再加上西域并不是荒無人煙,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人員居住,把他們雇傭來干活,或者干脆告訴他們棉花的種植方法,向他們收購,都是可行的。
因此遷移過去的百姓預計不會太多,前期有個一萬人左右就夠了。
這是預防當地人不相信,不愿意給他們干活,或者跟著種植。
等到江南這邊的紡織業走上規模,會越來會需要西域的棉花,到時他們發現有利可圖,會自動自覺去種植。
甚至一些靠近邊關,活不下去的百姓,也會去西域種植棉花。
只要西域能源源不斷生產棉花,江南這邊就可以大量養蠶,棉布是中低端產品,走量,絲綢就是高端產品,方方面面壟斷整個市場。
陳景軒看完,忍不住倒抽口氣,“江南的糧食關系整個大楚的糧食安全”
要是百姓們發現有利可圖,都不種地了,改成種桑樹養蠶,那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