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人人都能說歷史,每個人口中,都有幾個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
或許是真的,和記錄在史冊上的不差分毫,也或許是口口相傳,在流傳過程中變了味道,更有被人杜撰和竄改的野史。
可無論怎么改,都能被說的頭頭是道,好似追根溯源,就能找到源頭一般。
蘇葉在這里不僅喜歡和讀書人聊天,拜訪當地大儒,文人墨客,也喜歡找那些積年的老人,聽一聽他們口里的故事,那過去傳播了不知多少道的消息。
并在聽的過程中,她會以風趣幽默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后去追本溯源,如果能找到源頭,則會把最開始的故事,以及怎么一步步流傳變成現在版本的全過程記錄下來。
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一個原本在某人嘴里波瀾壯闊的故事,可能在歷史書上,只有短短一句話,其余全是后人根據想象加工的。
也有可能某位講的故事,看似荒誕可笑,細究起來,竟真能在某本書中,找到一模一樣的記錄。
蘇葉一邊聽故事,一邊拜訪各個大儒,以及當地藏書比較豐富的家族,借閱他們家中藏書,把查到的源頭以及流傳過程記錄下來,然后分享給文人墨客們看。
通過這種方式,她瞬間打開了關中文化圈的口子,讓眾人接納她,順便印象深刻。
所謂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她雖然已是舉人,可實在是年輕,又生的俊秀不凡,看在許多人眼中,這就是一鐘靈毓秀的少年,見之忘俗,會心生歡喜,進而喜歡她。
可這些人絕不會把她當成平輩來交流學問,甚至因為她是江南來的,而有意無意排斥。
江南文風之盛,壓全大楚其他地方一頭,是不爭的事實。
不說別的,就書院這事,被評為全大楚最好的書院,江南就占了好幾個,而關中一個也沒有,其中長安書院勉強算,但也排在其他書院后面。
加上蘇葉實在年少的過分,十四的年紀,已經是舉人了,這讓年齡超過他許多,仍還是秀才的人情何以堪
于是有意無意的,他們只把蘇葉當小輩看,這樣大家就不是同輩了,沒比的必要了吧
他們可以對毫無負擔的對蘇葉展現善意,卻不愿意承認她是同輩。
這樣微妙的心理,蘇葉當然覺察了,不過她又不是來踢館子的,自然不會明知道對方心里不自在,還要硬湊上去。
她找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以幾乎玩鬧般的方式搜集歷史小故事,這體現了她少年人跳脫飛揚的心性,符合眾人對她年齡的評判。
又以成熟系統化的理論為指導,一絲不茍的研究歷史,追本溯源。
那些看似玩鬧的故事背后,細究起來,竟真有歷史原型和依據,這是本地學子們也沒想到的。
有些口口相傳的故事,他們早已習以為常,甚至能靈活運用,可是蘇葉告訴他們,或許你現在理解的意思沒錯,現在就是這么用的,可之前呢
之前可不是如此,甚至有可能和現在的意思大相徑庭。
而蘇葉寫下來的推演過程,一點也不無趣,甚至生動極了,讓一部分看過文稿的人,產生了興趣,加入進來。
他們有的按照自己想法去研究,有的會詢問蘇葉。
她毫不藏私,把收集考據資料,比較對照,統計與計量等方法一一傳授,還有諸如化繁為簡,互相印證等等,一一拿出來和大家探討。
文人們聽完,大受震撼,原來考據歷史,也是一門學問,講究方式方法。
他們知道有史官一直記錄皇帝和文武百官的言行,且隨著史官們一代代改良,衍生出國別體,編年體,傳記等記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