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從未想過,歷史的追本溯源是這樣繁雜又有意思的工作,漸漸感興趣起來。
有了他們的參與,蘇葉的歷史故事搜集和溯源,一下子就快速運轉起來。
僅僅幾個月時間,就搜集了超過五十個故事,內容有多有少,有的經過證實,已經找到了源頭,而有些完全不可考。
蘇葉把這些都整理出來,讓人拿到書坊去刊印。
她早就購買了不少書坊,并在里面用上了新式的器械印刷,印刷效率是以往的五倍還多。
現在去印刷報紙,都能供應的起,但在沒登上帝位前,她不打算這么干。
輿論這種東西,每個皇帝都是敏感的,市面上的書多起來,還沒什么,畢竟重要的書籍,都藏在皇宮里,或者某些家族的私藏。
他們可不會讓孤本流傳出來,那在市面上流通的,除了經史子集,儒家經典,就剩下話本之流了。
像兵書這種東西,朝廷都不允許外傳,一般也只有皇宮和武將手里有。
或許某些文官家中也有,只是他們輕易不會拿出來罷了。
蘇葉的書坊印刷效率很高,差點擠兌別的印刷坊沒了活路,這不是她想要的。
畢竟許多書坊倒閉,細究起來很容易查到她身上,且為了掌控輿論,她用來掌管印刷和書坊的,是親自培養出來的人。
也就是說,他們明面上和林墨玉的關系很大。
為了省去麻煩,她只讓這些書坊印話本,詩詞歌賦等典籍,像全唐詩,李太白詩集李太白文集這樣的,變著花樣印。
最夸張的有一本,專門是蘇軾寫的信,給弟弟蘇轍的,給好友的。
而另外一本,是他們的回信,最后還有一本,收集了來來回回的信件內容。
就這樣重復率高的內容,偏偏賣得極好,因為除了原本的內容,還有解析加大儒們的閱讀理解,甚至還有他們就此打嘴仗的內容,看著比話本還有趣。
憑借這種五花八門的點子,她名下的那七家書坊,各個賺得盤滿缽滿,除了養活了大批落魄的話本寫手,更是推出了不少大儒。
這些人有的原本就很出名,有的只在本地出名,有的有實力,卻因為安貧樂道,而不為外人所知,有的甚至是家貧。
蘇葉請他們寫注解寫點評,花了大價錢供養的同時,也推出了他們的名氣。
一時之間,各地大儒遍地開花,再不是原先一家一姓能占據文壇魁首位置的時候了。
通過引導,蘇葉讓他們學會了辯證思維,看到上面某位先生的想法,你最先考慮的不是贊同,而是不贊同。
在這種基礎下,你能不能提出更好的觀點
有的話,在下一本類似的書籍刊印中,就加入你的觀點,甚至你們雙方的觀點碰撞。
因為不是報紙,對線沒有那么激烈,從思考到印刷成冊,再售賣出去,經過不短的時間,以至于看不出硝煙味。
眾人只以為,這些大儒們是認認真真闡述自己的思想。
而學子們就在這種影響下左右搖擺,之前看那位大儒這么說,深覺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