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能安穩活下去,不用時時警惕,擔心其他部落打過來,他們能安心的在分配好的地盤放羊,并提前找好過冬的地盤駐扎,至少能保證大部分人的生存率。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普通牧民還是感激戚十一的,即便戰爭剛剛平息,親人族人許多都死在戚家軍手里,他們也無力去怨懟什么。
草原上就是這樣,你強眾人就都聽你的。
在這一系列的舉措下,戚十一很快安定了民心,讓當地的生產生活走上了正軌。
以至于欽差到來,看到的是一片生機勃勃景象,仿佛之前的大戰不存在一般。
問起對戚十一的印象,都夸他是天下第一勇士。
欽差
明顯不可為,他還能如何,只好客客氣氣的宣讀完圣旨,憋著氣被人帶下去了。
索性戚十一任性,蘇葉派來的大管事可是個人精,他是專門挑中送過來的理政人才。
武有戚十一和蘇合,文有毛鑫和迪古,毛鑫是律法學院培養的人才之一。
他是個天才,學習律法和工業都非常快,不過年就完成了全部課業,通過考核后,申請回內陸考科舉,因為他想當改革的先鋒,就要先考中科舉,率先爬上高位再說。
這樣聰慧的人,在四書五經方面還過得去,可在詩詞歌賦上天生缺一根筋。
然而現在的科舉,寫詩作賦是必備技能,且在全卷中占比分數極高。
因而他只考到了秀才,就再無寸進,蘇葉只好培養他提升政事能力和政治敏感度。
先送去各地當師爺,對各處有個基本了解,然后捐了一個小官在京城朝堂觀摩學習,結合學到的律法政治思想知識,分析改革方案。
再好的方案,想要落實,都要因時因地,一點點滲透,潛移默化,再順理成章變革。
步子不能一下子跨得太大,會導致兩極分化,因而有了方向,執行還需要一點點優化。
而這就需要聰明人長年累月按照現在的思想和習俗,想盡各種辦法去實現。
毛鑫就是這個人選之一,現調來大漠,是為了打磨能力,積累經驗。
他作為文官,專門管理草原上內政。
而迪古,專門負責個商貿市場建立,算是從糧商會中選出來的能干人,他屬于毛鑫管理,可在商業方面又是獨立運營。
軍隊,文政,錢財,方權力交叉又互不影響,誰也不能一言堂。
戚十一對于她這種明顯分權的行為,絲毫不放在心上,而戚家,之前就說了,戚家本來也沒謀反的意思。
他們還以為毛鑫和迪古都是朝廷派來的,現在又下旨冊封戚十一為漠王,豈不是和那些異姓王一樣了
哦不不不,他們怎么會一樣的。
現在四個異姓王只剩下兩個,南安郡王為了自家能世襲罔替,直接出賣了老兄弟東安郡王,把他克扣糧餉,與外邦擅自勾結的事暴露出來。
東安郡王直接被抄家,成年男子砍頭,未成年流放,女子充入教坊司。
而西寧郡王參與了當初皇子謀反,被太子誅殺,剩下嫡支嫡脈竟皆被殺,唯獨剩下一支,就是當今皇后的父親,原是西寧郡王的庶子,因為新帝的原因,被封了承恩公。
但這個承恩公一點實權都沒有,這也是為什么新帝想要立皇后養子為太子時,其他皇子不滿,實在這個弟弟既不是正經皇后嫡出,外家又沒什么勢力,比不上他們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