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產量增加,眼見要賺錢了,又擔心那些統治者看到好處,就想要搶走,于是不得不花重金招募侍衛。
因而在南邵投資的,除了糧商會,其余人大部分沒有盈利,而糧商會也是因為本地人喜好享受的緣故。
用那些奢侈品,從他們手里換走大量明珠,翡翠,玳瑁,犀牛角,象牙等珍惜商品。
這些在中原,自古以來都是昂貴的奢侈品,這才造成了貿易順差,賺的盆滿缽滿。
其他投資的人倒是有心跟著做,可惜他們人手實在有限,不像糧商會已經是龐讓大物,人才眾多。
雖然還叫糧商會,可內里早就變成了真正的商會大聯盟,且也一直有在孵化各個部門,擴大規模。
這次派往南邵的,就超過了一萬人,從高層決策人,到中層管理人,再到最低一級的貨商,過來前都經過培訓,對此地了解,不說了如指掌吧,至少心中有數。
許多還學會了當地不少方言,溝通交流不成問題,買賣自然就好談了。
其余投資人可沒有這份遠見,不知道南邵有什么好東西,也不知道南邵的具體情況,就連勢力格局,都是一知半解。
就這樣,他們怎么和糧商會爭奪生意
于是為了投進去的錢不打水漂,就只能聽從糧商會的安排,接受他們的管理,聽從指揮,也順便得些庇護,都是中原來的,守望相助吧。
索性這里亂歸亂,但他們是帶著好東西來的,又打點得當,大麻煩倒也沒有。
唯一的問題就是人手實在不夠,這個不夠到了空缺十分之九。
在東北圈地,那是能多大就多大,越大越好,前期投入少,只要荒地開出來了,后面就是源源不斷的收入。
頂多隔幾年出一部分錢,用于興修水利上,其余完全不用管。
于是嘗到了好處的人,就把好處全占光了,其余人只能眼紅。
等到糧商會在南邵有了動作,他們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跟進,甚至搶在糧商會之前,購買了大片土地。
因為他們篤定糧商會一定做了完全準備,不會出問題的。
這倒是不錯,要是沒有全盤規劃,蘇葉怎么可能把培養起來的人才,白白犧牲了。
現在到處都要用人,不僅糧商會主體,東北,大漠,海島,百越,乃至還沒有打下來的西域都用得上他們呢。
培養一個人才需要十幾年工夫,但折損一個人才,只需要瞬間。
為保障進入南邵之地人的安全,不僅計劃要做全面,侍衛更是用上了精銳。
這樣的充分準備之下,才讓他們一進來,就形成了國中國的格局。
一個個莊子,就像一個個塢堡,讓那些國主權臣無可奈何。
可他們想到了開頭,沒想到結果,那就是土地雖然得到了,可人卻少之又少。
地是好地,規劃后的經濟收益,怎么看怎么讓人眼饞,前途一片光明
就是吧,沒勞動力實現這美好愿景,叫人難受不難受
資本是野蠻的,即便是號稱儒家弟子的那些當官之人,面對自家利益的時候,也會把仁慈拋到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