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丁出事讓卡洛斯市長緊張了一段時間,那些天,他一直積極游走,寄希望于找到方法解決此事。
可惜,他不知道蘇葉早已把消息捅了出去,在巴黎引起眾多關注。
許多報紙都在跟蹤報道此事,其中一家叫巴黎時報的調查最深入,關系網也最深厚,把整個金棕樹酒館地下集團的犯罪活動都挖了出來。
他們從事多項違法活動,對郎克鐸小城的迫害,包括不限于收取高額保護費,售賣走私品和假貨,謀害競爭對手,賄賂當地政府官員,私藏大批物品等。
而對待外來人員,搶劫勒索,設套讓人染上賭癮,輸得傾家蕩產。
“不過是他們編外項目之一,如此罪惡昭昭的組織,我不明白郎克鐸的市政府能容忍它的存在,是能力不行,對此不能進行有效打擊,還是收了賄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時報的末尾提出這個疑問,簡直振聾發聵
就像它一開始強調的那樣,如果整個法國都變成這樣,那波旁王朝的復辟還有什么意義
這極具煽動性的話,但凡看到,就沒人能不在意。
畢竟新復辟的王朝,對波拿巴的存在,簡直深惡痛絕,極其敏感。
可偏偏這家報紙明晃晃把一個的行為,和波旁王朝的統治不力劃上等號,叫他們如鯁在喉。而這家報紙卻不是他們想動手就動手,想施壓就施壓的。
因為它屬于英國
巴黎時報創辦至今七十多年,原本是一家小報紙,隨著時代發展,漸漸成為巴黎大報紙之一。
最后波拿巴上位,進行一系列改革,報社的老板在變革中出事,這家報社被宣傳部接手,成為宣傳波拿巴精神和政治主張的陣地。
與此同時,他們關閉大量報社,要求報道和撰寫的內容,都符合要求。
波拿巴統治期間,巴黎乃至法國的報社從原本七百多家,銳減到兩百多家,且背后要么被雅各賓派控股,要么直接收入囊中。
那段時間的報紙內容,雖然抓的嚴,但充滿自由和希望。
也是在這期間,巴黎時報一躍成為全法國最受歡迎的報紙,因為有雅各賓政府背書,許多內容都可以登報。
等到波拿巴戰敗,退出法國本土,作為戰勝方的英軍,接受不少戰俘和遺產,其中就有多家報紙。
一部分還給了以路易十八為首的法國舊貴族勢力,剩下的以不錯的價格,賣給了英國商人。
波旁王朝在英國的幫助下復辟,自然簽訂了許多寬松條款,允許英國商人在法國經營壯大,不過是條件之一。
如果不是蘇葉擁有英國子爵爵位,凱麗夫人有不錯的英國背景,且一回到英國,就和攝政王扯上了關系,凱斯奈爾家族的發展,不會這么順利,多多少少會遇到各種麻煩。
這是目前法國本土地主和商人的現狀,除了那些擁護有功的老舊貴族外,其他人在英國人面前,只能低一頭。
只不過英國人慣愛以彬彬有禮的紳士形象示人,行事雖然略顯強硬,但裹著溫和的外衣,以至于大家的感知不明顯。
可在某些事上,能清晰感覺出區別。
比如英國資本控股的報紙,什么都敢發,完全無視政府下的各種禁令。
再比如英國的商品大量出現在法國市場,且價格相比法國生產的相同物品,價值略高,質量卻相差不多。
可偏偏許多商場只擺出英國貨,而不是法國本土商品。
一來戰亂中,摧毀了大量工廠,戰后雖然恢復生產,可短期內不可能恢復那么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