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隔海相望的英國有了可乘之機,大量英國商品短時間內侵入法國市場,成為那個不得不的選擇,等到法國的工廠建起來,他們開始打價格戰,讓那些不夠的新工廠紛紛倒閉,如此又是幾年時間。
這種社會環境,對地主和商人來說,糟糕透了,可于新復辟的波旁王朝而言,就不那么重要了,稅他們照收,無非是從本國商人手中,換到了他國商人。
相比這個,他們有更多的事要做,要怪只能怪那些商人自己不爭氣,不能像英國工廠那樣,產品質量又快又好。
當然了,法國也不是全然沒有勝算,他們某些產業,是英國拍馬都趕不上的。
比如香水,再比如紅酒,還有法國帶起的一波波時尚。
巴黎永遠走在時尚前沿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波拿巴的統治,雖然讓全歐洲顫抖,卻也讓法國的影響力,烙印在許多土地上。
隨著波旁王朝的復辟,巴黎的時尚一變再變,可相同的是,無一不引起巨大反響,歐洲國家爭相效仿。
這和戰前是一樣的,而時尚絕對是最亮眼的那盞明燈,牢牢吸引眾人視線。
法國依舊是前列強國,依然引領潮流,造就了法國人一種錯覺,他們依然生活在太陽王統治的時代。
也就沒意識到,他們的日常生活漸漸被侵蝕,越來越多使用英國貨,或者英國資本和英國殖民地產的貨物。
當然了,法國商人也沒少賺,現在的法國仍然擁有大片殖民地,資本也足夠雄厚,遠遠沒到日薄西山的程度,在本土賣不動,可以運去歐洲其他國家或者殖民地,總歸是能賺到錢的。
只不過在本國,他們的優勢在逐漸減少而已。
言歸正傳,因為這樣獨特的戰后環境,法國許多報紙,都由英國人控股,在報道上就少了許多顧忌,只要是大新聞,就毫不猶豫發出來。
此次事件,是那種既聳人聽聞,又不會造成太大政治負擔的新聞,適合大肆報道。
因此多家報紙在蘇葉的推動下,已經發起對那條律法是否正確的挑戰。
它們用著統一的開頭,不同的觀點作結尾。
“太陽王路易十四是偉大的君主,人生不應該存有污點,此條法律是在羞辱他,務必在上帝的允許下,進行修改,以期符合偉大君王的形象。”
“路易十四的功績無可指責,可馬有失蹄,人有失足,哪怕是備受尊敬和崇拜的太陽王,在年輕時,不免囿于親情,而做出錯誤決斷。有錯誤不丟人,最重要的是,彌補這項政令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歷史上徹底抹掉他不光彩的一面。太陽王永遠光輝普照”
無論哪條觀點,最后都以修改法律做結尾,至于事后是保留還是掩藏真相,那都是之后的事了。
達成這個效果,蘇葉在背后的推動功不可沒,總之,她調動多方關系,才促成這個結果。
但也在巴黎掀起廣泛關注,此時已經不是卡洛斯市長想捂就能捂住的了,甚至就連路易十八國王都做不到。
從阿圖瓦侯爵嘴里得知這個事實,卡洛斯市長一腦門冷汗。
他有預感,自己的市長之位做到頭了。
雖然確信奧爾丁不會背叛自己,可管轄期內,出現這么大紕漏,勢必會受到多方詰難。
之后就會有虎視眈眈的人,一擁而上,把他撕碎分食。
他需要一個靠山
是的,他得找一個庇護所,不然別說這么多年攢下的家底,就連自己的命都保不住。
他可沒忘了,奧爾丁那些賺錢的項目中,還有走私軍火這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