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她已經隱約感覺到,愛意在消退,這讓她產生了深深的恐慌,早晚有一天,她會親眼見證相同的不幸在自己身上發生。
且到了那時,她還無法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指責奧博朗斯基,畢竟她本身也是背叛婚姻的那個。
那樣的結局叫人恐慌,所以她不愿意去思考未來,去面對可能到來的支離破碎,寧愿一日日過著現在這樣的生活。
在愛意存在時,盡情綻放,當愛情結束,那么就結束這一切吧。
瘋狂,破碎,絕望,但淋漓盡致
蘇葉無法做到這樣,在她的觀念里,愛情只是生活的調味品,有就大膽去愛,但絕不會為此放棄一切。
或者說,在愛情之前,她還有理想,工作,生活,乃至娛樂,哪個似乎都不是愛情可以替代的。
有人或許會覺得,這樣的人無法真正體會到愛情,但那又怎么樣,有些東西注定是奢侈品,大部分人無法擁有才是常態。
但蘇葉也佩服安娜這樣的人,勇敢,大膽,掙脫世俗的束縛,為自己淋漓盡致活一場,雖最后結局不好,可她起碼真實的活過,愛過,恨過,快樂過,也痛苦過,而不是麻木的日復一日,重復上流社會那枯燥無法,毫無意義的生活。
唯一可惜的是,除愛情外,安娜找不到生活的支點,如果除愛情外,她能有一份熱愛,或許結局會不一樣。
這讓她想到上輩子聽到過一位女歌手,分手失戀九次,每次都把戀愛經歷寫進歌里,熱戀時甜蜜,分手時痛苦,表達得淋漓盡致,最終,她成為一代歌后,事業節節攀升。
要是安娜能像她那樣,把所有感情轉化成藝術表達出來,那么或許,最后她不會死亡,而是成為一代藝術家吧
世界上許多著名的藝術家,都是如此感情充沛且敢愛敢恨,把極致的快樂和痛苦統統傳達出來,不僅成就了自己藝術高度,也會情緒轉嫁出來。
安娜如果能做到,或許未來會成為著名的藝術家也不一定。
當然,這是后話了,言歸正傳,按照原著的時間點,陶麗此時應該對奧博朗斯基產生了好感。
果然,她聽到蘇葉的問話,不知道瞥向正笑得歡快的奧博朗斯基。
這充滿感染力的笑容,讓她不自覺嘴角上揚,眼底閃現過一抹溫柔。
可隨即,她臉上的笑容變淡,垂下頭不再往那邊看。
蘇葉看到奧博朗斯基和娜特莉亞互相潑水,并笑得開懷,顯然,他的笑容是另外一個女人帶來的,而這是陶麗的親妹妹。
她不可能和自己妹妹爭搶男人,所以即便產生感情,也一直克制自己。
或許她也在等待,等到娜塔莉亞做好決定,奧博朗斯基失敗,自己或許有機會。
蘇葉覺得有點可惜,陶麗這樣的人,溫柔而堅定,有思想又成熟的姑娘,其實更適合列文那樣的男人。
奧博朗斯基不是不好,只是他更像個孩子,還沒有完全長大,不適合當丈夫。
原著里,即便兩人已經結婚多年,還有好幾個孩子,奧博朗斯基依舊天真,喜歡逃避,做事沒有章法,需要她這個妻子在后面善后。
所以陶麗才活得那么累,成為一個家庭的主心骨,在丈夫背叛后,如此傷心痛苦的情況下,還要去考慮丈夫的面子,孩子們是否有人照顧。
她似乎是許多賢惠女人的模版,卻很少能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