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寒風蕭瑟,隨著雪花的落下,年關將近,店里驟然有幾分蕭條,買祭祖用香的客人倒是一日比一日多了起來。
這是阮家頭一回在府城過年,原先阮母是想回去的,可鄉下什么都沒有,回去也是一樁麻煩事,且女兒又有事在身,最后到底沒能成行,只得在院子里祭拜祖先。
阮柔也放下手頭的事,安然在家度過一個閑適的新年。
府城與鄉下的熱鬧是截然不同的,鄉下過年,一個村子的人混在一處,七大姑八大姨,每日里幾乎都忙忙碌碌沒個消停。
府城則不同,雖然同樣熱鬧,可院門一關,依舊過自家的小日子,阮家又沒有親戚同在府城,阮父不再繼續忙鋪子里的活,一家四口在一起的時間竟分外的多。
此時的阮母想不到那許多,她惦記著女兒出門呢。
京都繁華地,是比府城還要遙遠且不可及的地方,眼看著閨女一點點往上走,阮父阮母既是欣慰、又有幾分黯然,一次次他們也只能目送女兒出去,再在家中祈禱女兒平安順利歸來。
就如此時,她能做的,不過盡力替女兒收整行李,再叮囑其好好照料自己。
京城之行定在了二月初五出發,正月十五一過,離別的憂愁就在阮家彌漫,阮母依依不舍的收拾著,不時叮囑幾句,阮柔俱都認真應了。
其實她沒說的是,這一趟旅程注定艱苦。依舊是陳問舟帶隊,這一次跟隨的人卻沒有瓊州那一次多,只三輛馬車,阮柔單獨一輛,陳問舟和幾個護衛一輛馬車,另有一輛裝載多種香料,算得上輕車簡行。
行程上,也更為崎嶇,從青州府出發,并不直接奔著京城而去,而是要沿著一條蜿蜒崎嶇的路線,在路上幾個大的府城略作停留,既是修整,也為了解當地的香料與香方。
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于制香上,博采眾家之長,同樣不可或缺。
今年是一個會試年,年關將過,府城已經逐漸熱鬧起來,下轄各個鄉鎮的學子蜂擁而至,酒樓、客棧、書局,處處可見這群年輕學子的身影,或高談闊論、或專心溫書,為接下來的鄉試提前做準備。
阮柔只瞧過一眼便罷,只店里的生意越發紅火幾分。
自去歲芝蘭香火過一陣后,陳問舟給她開出了按抽成計提的報酬,后續幾款品質出眾的香都是依循此例,細細一數,除去一般品質的香料外,竟已有七八種之多,隨著春林香齋的聞名,給她帶來的報酬也越來越多,可以說,真正與鋪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一開始,手頭沒錢,阮柔還會在心中估量能拿到手的銀錢,如今錢多了,反而沒了那份心思,每個月簡單看下賬本,收到銀票后也只仔細收好,日常除開花銷其實也并無太多拋費之處。
如今出門,阮柔也沒少帶銀子,包裹里連帶身上,一一被阮母塞了不少銀票,她尚且如此,陳問舟準備的只會更多。
二月初五,陽光明媚,驅散了冬日的幾分潮濕,只依舊寒冷不已。
在阮家三人的注視下,阮柔登上馬車,再一次踏上遠行的腳步。
算起來,這已經是她第三次告別家人,時間并不如何久遠,回憶起來竟仿若經年。
第一次,是她辭別家人,跟著來到府城,歷經幾個月才將阮家人接來,一家團圓。
第二次,她跟著遠赴瓊州,見識了大夏朝最南方的風景,收集到了許多珍貴的香料,于制香上收獲頗豐。
而這一次,前往京都,參加一場制香的盛筵,既為著春林香齋,也是為了自己。
除去離別的憂傷,她更有著躊躇的志向,或許會一舉成名,也或許如往日般繼續深耕,總歸,不會后悔。
馬車不疾不徐駛向城門的方向,她依舊探出頭去,好奇地觀察著外界。
錯身而過間,她仿佛看見一輛熟悉的馬車,應當是田家的,更準確點說,或許是曾經的田三小姐,如今的周青遠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