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已經封神的作家,哪會在意票房。
新人導演還是在意票房的,如果電影真的只用來收藏就不上院線了,那尹希諾沒有票房可以在意。但看過電影的人給的評價都很不錯,雖然尹希諾不太能判斷他們是客套還是客觀評價,總歸她有點被李滄東鼓動,可以投入市場去聽聽真正來著觀眾的評價。
影片想要投入市場首先要找的是發行方,這片子吧,沒幾個發行方相接。片商是要賺錢的,而電影分賬的制度不管再怎么變,都得先負擔成本在談賺來的錢怎么分。而這是一部很難賺錢的片子,基本可以肯定絕對虧,只是虧多虧少的問題。
不單單是因為電影本身是純藝術片的形式,更多是因為片子的先期投入太大,尹希諾在里面燒了快六百億,這筆投資就是商業片想賺回來都不容易。
再加上尹希諾先期沒有接受任何商業運作,比如接個品牌廣告什么的,她的制作費就是純制作費,全是砸出去的錢一點營收都沒有,想回本就得完全覆蓋制作費。
六百億還只是制作費,往市場投放時發行費又是一筆錢,錢要是根本無法回本,那還有什么賬可以分,分大家誰虧的少一點嗎
尹希諾想找發行方有兩個方法,一是自己出錢推發行,作為甲方找發行方干活兒,自負盈虧。很多小制作公司的電影都這么干,他們沒有渠道,只能給大發行方讓利。另一種方法就比較特殊了,別人建議她可以那么干。
“三個劇本,我跟你簽保底發行,如何”
保底發行算是一種對賭協議,發行公司想搶好項目時,會給制作方一個票房的保底承諾。假設發行方對票房的預估是千億級,那他們的合約就簽一千億,或者按人次算。電影上映后票房達到了簽約的底線,多出來的錢發行方拿大頭。反之,票房低于合約預估,那發行方就要按照合約的數字給制作方分賬。
這是制作方穩賺不虧的發行方式,通常只有商業大片才能簽到這種合約。韓國市場簽這類合約的不多,主要還是圈子小,供選擇的大發行方不多,片商之間也很少會為了搶什么電影拼到上刺刀的地步,大家相對和諧。像是大企劃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片商自己投資再自己發行,也不需要跟外部交涉。
樸建木能拿出這種少見的發行合約,看重的就是尹作家寫本子的能力,“外面都說你不看重票房,我信你不在乎錢,你現在可比我有錢,但我覺得你在乎你的處女作能得到更多人的喜歡,那最能體現觀眾喜好的就是票房數字。”
“我不能保證公司會以年度項目的待遇推你的電影,但我能保證我們會盡力推你去今年的歐洲三大,這片子本來也適合往外面沖。內容不是純粹的本土文化,反倒是適合任何文化的電影人觀賞,年紀越大投身這個行當時間越長的電影人越會欣賞你的電影,像是我,看的時候不免就想起當年,一腔熱血想要用電影改變世界的自己。這很適合拿出去參展。”
帶著錢和名譽來找新人導演的樸建木有七成的信心知名作家會答應簽下合約,尹希諾沒有不答應的理由。
合約簽署后,尹導就回去蹲家寫欠的劇本了,而cj則是組團隊開始籌備發行新人導演的作品。
說起來,尹希諾這部電影能宣傳的噱頭還是不少的。
一來是知名作家轉行導演的處女作;二來三位女演員都很有名氣,徐睿知在電影的拍攝期間又出去兼職了一部電視劇,劇集大爆,她也就翻身了,沒人再講什么私德,大家只談演技。申恩慶不用說,信任她演技的觀眾一直都不少。尹汝貞更是不用談,奧斯卡是光環很多演員能吃一輩子呢。
三來么就純粹是商業市場的運作,這是系列電影的最終篇,此系列前九部票房最低的一部也超過了六百萬人次,更有三部突破了兩千萬人次,這些票房所吸引來的觀眾,難道就不想看看系列電影的收官之作之前幾部的主角可都在最終篇里有出鏡哦。
電影發行這事兒啊說到底無非就是片商用盡手段騙觀眾走進影院,只要觀眾買了票,進了放映廳,此后是夸是罵,錢都到手了,這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