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者歸來這個形容詞都快被媒體渲染成固定形容姜南柯的詞匯時,王者真正登基的那一天平平無奇。
2004年四月,韓國娛樂圈所有相關報刊頭條都被兩部作品霸占。一是上映后票房飛漲,眼瞅著就能刷新國內歷史票房記錄的電影太極旗飄揚。另一部是電視圈收視率節節升高,壓得同檔期所有作品都喘不過氣來的巴厘島的故事。
外界并沒有把這兩部作品混在一起討論的意思,在媒體看來電影就是電影,電視劇就是電視劇。電影票房飛升,連帶的主演關注度大漲,本身熱度就不低的張東健和沅彬目前的咖位都拔高了一個臺階。
這部電影不止席卷了韓國,陸續在海外各國上映后票房都不低,尤其是在日本,受歡迎的程度都被韓國媒體譽為屬于韓國電影的奇跡。要知道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可沒有給日本人說什么好話,能在日本市場受歡迎,真就是奇跡沒錯,驗證一個好故事能突破國仇家恨的奇跡。
電影所創造的奇跡在外界看來跟姜南柯毫無關系,倒是有媒體拍到沅彬去給姜南柯探班后,還不少看到報紙的人頗為疑惑,這兩人居然認識
在信息不發達的年代,娛樂圈開放和封閉的程度都是未來的年輕網友們難以想象的。
在外界看來跟姜南柯有關的是電視劇。作品不停刷新自身最高收視率,連帶整個項目關注度暴增,而引發一個小規模地震的信息是,日本的tbs電視臺,開出天價買下了這部還沒播完的電視劇的版權。
這個消息在日韓兩國都上了報紙頭條,日媒在采訪本土電視臺版權購買的負責人時,對方很坦然的表達了,他們看重的是姜南柯在日本觀眾中間號召力。
不論是我的野蠻女友還是假如愛有天意在日本的票房都非常好,姜南柯本人的號召力是非常強的,再加上巴厘島的故事是她首次參演電視劇作品,本土播放的收視率也非常高,確實是個好故事,那就值得花高價引進,日方表示他們想搶的是獨家,要知道好幾家電視臺競爭呢。
這段采訪在日媒的報道里核心并非是姜南柯有多特別,而是韓流對日本市場的入侵。但當這段報道被韓媒轉載到本土后,記者就掐頭去尾,集中宣傳姜南柯本人是韓流象征物的獨特屬性,報道用詞之夸張,就差說姜南柯一個人制霸了日本市場。
而在外界看來完全不想干的兩個項目之所以會被放在一起聊,是因為兩個圈子掐起來了。電視圈和電影圈為誰真正創造了韓流這個載體而掐起來了。
電影圈那邊拿來當武器壓制電視圈的作品就是太極旗飄揚,人家給出了非常實際的數據,電影票房和周邊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是電視劇根本比不了的。一部好的電影出口,以美金為單位,都是過千萬的量級,電視劇算個屁啊
電視圈的人就以巴厘島的故事為例子,論述一部好的電視劇雖然短期創匯外匯收益確實沒辦法跟電影筆。可電影播完就下線,賺一筆頭的錢而已,電視劇可是細水長流的買賣。巴厘島的故事目前就已經賣出了二十多個國家的版權,后續隨著播出,會不停的有版權出口的外匯入賬。從長遠看,明明是電視劇賺的更多。
這兩個圈子會開掐不是沖什么虛無縹緲的面子問題,而是非常實際的,他們在搶奪政府的關注度。韓國既然叫出了文化立國的口號,那就是又內部政策支持。國家會給文化產品兜底,包括資金、人緣和海外資源對接等等對娛樂圈的各大制作方來說,都是切身相關的好處。
但政府支持的這筆錢不是無限的,每年的額度就那么多,政策如果像電視圈傾斜,那就是各家電視臺獲利。反之,資金要是像電影圈傾斜,那就是各大電影制作公司獲利。
為了自身的利益,可不就得掐么。電影圈的人突然跳起來叫囂,就是沖著往年都是電視圈占好處,今年韓國電影都崛起了,下半年的政府預算分配,是不是能重新談,支持電影才是王道啊,你們這些傻逼政客
兩邊掐的是風生水起,各方大佬都出來站臺。這都四月了,還有一個月不到,等到六月,下半年的新規則就要制定了,必須得搶地盤。
四月,還有一個屬于韓國娛樂圈的盛會,百想藝術大賞。韓國最負盛名的集合了電視和電影作品的大型頒獎禮,雖然外界默認百想只是電視圈的盛典,但人家還是有電影獎項的,還很權威呢。
四月的尾巴,百想即將舉辦。姜南柯是今年百想影后的大熱門,有媒體專門翻出數個月前,姜南柯手握大鐘影后的獎杯,對媒體說出的豪言,我就差一座百想。
年輕人的傲氣之勝,在姜南柯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以媒體的觀點,姜南柯基本就是坐等百想給她刷出一個史上最年輕滿貫的戰績,如果百想失利,這姑娘絕對夠膽子沖了百想,搞不好當場在頒獎禮直播現場走人都干得出來。
媒體筆下的姜南柯是眼睛長在頭頂上,傲氣無雙的巨星。現實中的姜南柯是困的眼睛都快睜不開的,小可憐演員。
這次就真是姜南柯自己找死,她在同時兼顧三件事,一是學校的學業,二是電視劇拍攝,第三就是她在籌備自己的新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