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輩跟前輩打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話還得見面聊的事情,其實也沒那么復雜。
簡單來說就是孔佑想休息一段時間,又猶豫他正處在上升期,如果此時選擇休息,那此前的諸多努力都可能打了水瓢。
娛樂圈是個迭代很迅速的市場,今天誰誰誰一舉成名,明天流星劃過天際就墜毀到黑暗的角落,這個圈子什么都可能發生。圈子里有個默認的規則,就是想紅,想持續不斷的維持自身的商業價值,那藝人就得保證自己不能從大眾視野里消失。
某種程度上,這就是男藝人都怕去服兵役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兵要消失兩年,兩年后誰知道觀眾還記不記得他們。當兵太苦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孔佑目前的狀態就很微妙,他10年退役,隨后出演了三部電影,一部電視劇。其中一部熔爐直接把他助推他沖上事業的巔峰,在業內的演員分類中都變得獨樹一幟。
如今是2014年1月,從孔佑退役到現在,三年而已,他能用這么快的速度回歸大眾視野已經很幸運了,更幸運的是熔爐大爆。
理論上說孔佑目前要做的不是什么休息,而是乘勝追擊,出演更多更好的作品奠定自身的地位。他入行至今都沒有拿到真正有分量的獎項,唯一算得上還說得過去的獎項也就是bc演藝大賞的優秀男演員獎。就算是這座獎杯也是07年的事了。
單論演員的身份,不論演員人氣有多高,外界評價有多好,拿不到獎始終會被某些人看不上。尤其是大項目、大導演,他們一般不跟所謂的人氣小生合作,南韓電影圈其實挺高冷的。
現下,人氣和極高的大眾好感度是孔佑的優勢,沒有獎杯傍身是他的劣勢。他要是想穩住自己突然沖上來爆紅的地位,就得想辦法給自己拼一座獎杯回來,否則他現在的地位虛的很。
最直觀的就是他代言的身價掉下來了,公司對外報價沒變,演員的身價漲上去就不可能再降,要有逼格。但這個價格市場不買單,那報價是一回事,實際成交價就是另一回事了。
總而言之,孔佑現在應該更努力的卷事業,當他想休息。
理由有點矯情文青好了,好聽一點。
文青認為演員是一個需要自身不停往外輸出的行業,飾演角色,成為角色,面對記者,面對公眾,都需要他不停的輸出自己的存貨。那些貨可能是他看過的書,去過的城市,總之都是需要他向內輸入的能量。
可自孔佑退伍后,為了盡快回到大眾視野,他不停的在忙,幾乎沒有休息,都不用說什么他為熔爐奔波了多久。光說三年時間他出了三部電影和一部電視劇,就已經是不停的在拍攝,在宣傳,忙得疲于奔命。
在這個基礎上,剛剛下線的那部商業片,又是一次繁忙的宣傳期,年末本身又身忙,就弄得孔佑疲了,想休息,想留出點時間給自己,增加一些輸入的過程。
孔佑其實跟經紀人聊過這件事,經紀人不太贊同。前面都說了,他現在應該拼事業。
再加上那部商業片票房沒有達到項目組的預期,因熔爐的影響力,項目方邀約孔佑出演時,對這部片子的票房預期是五百萬人次打底。彼時沒人覺得孔佑會扛不動票房,反而對他的期待都很高。
如今只有四百多萬人次的票房不能說不好,相對于電影投資總額,依舊是還不錯的數字,團隊賺了錢怎么能說不好呢。可確實沒達到預期,這從側面體現了,孔佑很可能扛不動真正能成為國民爆款電影的票房。
理論上大家默認大眾好感度高的男藝人天生能吸引票房,但這也不是一定的。
隨便舉個例子,趙寅城的大眾好感度就非常高,可他過往的電影票房成績就只能評價為還行,導致業內的大項目是不會接觸這類只是還行的男演員的,因為他們扛不動票房。
扛不動的男演員永遠不可能成為最頂級的男演員,反之,李秉憲口碑爛穿地心,可人家就是能吸引觀眾走進影院。他就是能把票房抗起來,觀眾信任他選作品的能力,那他人品再爛,他主演的電影也有人看。
以孔佑目前主演三部電影的票房總額來看,不談人氣,只看票房,他頂天在二線,還是二線中游,連二線頂端都沒有達到。但算上人氣的附加值,他就是一線了。
在經紀人看來藝人地位都沒穩固,就想著休息,萬一沉寂兩年后壓根沒人記得他了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