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一個視網膜效應,意指當你關注某件事,你就更容易在生活中發現他。比如這天你戴了個帽子,你就會發現大馬路上到處都是戴帽子的人,在你不戴帽子的時候,你并不關注這些人,就看不見他們。
姜南柯今天就戴了帽子,藝人私下出街大多都戴帽子,多少遮掩一些。她人還在魔都,工作已經結束。
既然姜南柯工作已經結束了,又是難得來一趟魔都,怎么都得四處玩玩的,何況還有孔佑從翻譯那搜集來的各種美食店的資料要去打卡呢。
基于還在專輯宣傳期,哪怕姜南柯再咸魚也只能在魔都待兩天就得飛回首爾。孔佑搜集了十來家店,都是他親自去吃過、踩過點,想跟姜南柯分享的。但他也要拍攝,每天收工都大半夜了,能去的只有夜宵店,這就很可惜。
孔佑有問姜南柯要不要讓翻譯帶她去,姜南柯不要,她寧愿叫外賣。美食固然重要,但一起吃飯的人也很重要啊。
一起吃飯的人今晚九點半收工,妝發都來不急卸,演員就換了衣服卡了個帽子,迅速上車飛馳去一家十一點就關門的面館。
去的路上,孔佑興致勃勃的跟姜南柯分享著,他從翻譯那里聽來的關于蘇氏打鹵面有多特別的導游臺詞,給姜南柯聽的一直樂。她沒說什么講打鹵面我比你懂多了的話,反而覺得韓國人跟她分享這些很有趣,是另一個角度呢。
韓國男朋友很擔心自家女朋友吃不慣甜口的面條,雖然韓式炸醬面也是甜口的,但他們要去的那家面店是跟炸醬面不一樣的甜。關鍵是孔佑一開始也不太習慣,但吃了幾口就覺得很好吃,他就努力給姜南柯打補丁,讓她不要只吃一口覺得太甜就放棄,多吃兩口真的好吃。
姜南柯就維持著小白的設定,樂呵呵的聽著男朋友又擔心又想分享的叨叨叨。
那是一家開在居民樓附近小巷里的小面館,其實沒有準確的關門時間,是上次孔佑來吃過覺得好吃,想給姜南柯分享,特地讓翻譯去問店家的。小夫妻兩開的小店,老板娘告訴翻譯小哥,一般是十點、十一點就關門,主要看當天有沒有客人。
出發之前,孔佑讓翻譯小哥打電話問過老板娘,對方說會等到他們去,孔佑就興沖沖帶著姜南柯去了。
小面館,一點點大,屋內就四張木桌子。他們來的時候店里還有兩個分別占一張桌子的客人,他們這一大幫人進門,吸引了店里所有人的視線。
再怎么說私下行程也是在異國他鄉,兩個藝人加上兩位助理,翻譯小哥,一位司機,還有跟著姜南柯過來給她做雜志造型的化妝師和其助理,八個人呢。
這八個人除了翻譯小哥和本地的司機,其余六個人都戴帽子,老板娘一下看到這一幫人都有點奇怪。但來者是客,還是專門沖著家里手藝來的客人,老板娘連連把人往里引,還問他們要不要拼桌子,炒個菜什么的。
大多人都聽不懂老板娘的話,全看著翻譯小哥等安排。姜南柯也隨大流,翻譯小哥說什么,她就跟著大家一起干。
孔佑還在邊上絮叨,說這家店之前就是翻譯小哥推薦給他的,小哥就住邊上這個小區,平時經常來這家店吃面,巴拉巴拉。
姜南柯左耳聽著孔佑說這些,右耳聽著翻譯小哥跟老板娘說,稍微清淡點,不然這幫韓國人可能吃不慣。老板娘則是在跟翻譯小哥說,澆頭都是弄好的啊,總不能再過一遍清水,那味道就不對了。
翻譯小哥是劇組給孔佑找的翻譯,他并不知道姜南柯會中文,同老板娘說話也沒什么顧忌。倒也沒什么壞話,反而全是好話,想盡好地主之誼,就讓老板娘幫幫忙。還跟老板娘說,之前孔佑確實覺得好吃,可他的助理覺得一般,他猜可能有些韓國人吃不慣。
一直旁聽的老板從廚房出來說,不然就先點兩份招牌的面給大家分一分嘗嘗看,吃得慣就照常點面選澆頭,吃不慣他就炒個菜唄。翻譯小哥覺得行,就切換韓語問孔佑行不行,在孔佑點頭后就按照這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