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與前齊亂軍共謀勾連者,主謀嫡支一同以謀逆論處,其九族貶黜姓氏、逐出關外,無功不得返中原。”
太子姜懷謙記到這里,不禁停筆問“父皇,何功可歸中原”
“關外茫茫,外族不計其數,近者阿戎和奴兒罕,遠者更有許多不受教化之族,還不夠這些人大顯身手的”
“他們要是征戰海外自立為王呢”
承元帝笑了“那豈不更好中原子弟占據外族江山,只要他們還認中原文化,還認中原民族,那便是自立的藩王,多多益善。”
太子姜懷謙卻覺得這樣危害極大“中原人智慧遠非蠻族可比,若真如父皇所想,恐大楚后世要有“臥榻之上豈容他人鼾睡”之憂了。”
承元帝卻覺這等遠憂純屬多余“為皇者,當有雄心遠志,而非瞻前顧后。
且不說若真能激得風起云涌,外邦之亂百年之內難平。
便是真到了大楚四周皆是中原后人建國立邦之時,也不過是更大范圍的群雄并立。
若那時還有大楚,自然要迫得姜氏子孫致力中興;
若那時已有他朝取而代之,那你又擔心什么呢
若真有雄才大略之人逐鹿中原,再次大一統,我中原民族之領土又要拓寬數倍,何樂而不為”
太子姜懷謙聞言很是無語,心說父皇說的容易,怹做了幾十載的皇帝,自然無所謂,可他和他的子孫卻要面對這樣的風云變幻,如何公平
承元帝見他不言不語,知他不大滿意,不由詫異“一個朝代被取而代之,必然是因為此朝君主無能,后繼無人。你想千秋萬代,該愁的難道不是如何培養優秀的繼承人,如何建立優秀的選才機制,如何避免前朝亡國之因
就像練習武藝,你不能選擇對手實力強弱,但可以通過自己苦練博學,讓自己可以以一敵多。外因不能把握,內因才是關鍵。你不想著鞏固己身,反而憂慮外界如何,豈不本末倒置”
太子姜懷謙被說服了,心說也對,他連父皇決策都不能左右,更何況中原之外乎
承元帝見差不多了,繼續之前的話“十三姓世家有女郎百余人,知大義懂忠誠,涉險攔阻,功有所成,故而允其保留姓氏,留京待用。其母一并留京,朝廷還其祖產祖業兩成,允其于親族擇取知忠義者二十余人,輔其掌族。”
太子聞言,有些詫異“父皇是讓她們當族長”
“朕很想瞧瞧,若讓女郎放開手腳,執掌一族的話,這些家族會怎樣發展。”
“昨夜有心助力朝廷的女郎不止出自十三姓世家,這些女郎可要獎勵還有昨夜國子監學生里,有不少郎君女郎出力阻攔賊逆,這些人如何獎賞”
“每人各賜一副忠義牌匾;抄出來的產業,每人各賞賜莊子一座、商鋪一個,及白銀千兩,御賜衣袍兩身。”
“那嶼苑姐兒他們仨呢”
“哼”聽出這個兒子想給他那個侄子要好處,承元帝哼了一聲,故意不言語,只說盛苑,“朕雖對前齊動作有所覺察,卻不曾懷疑過楊畔歸,若非苑姐兒幾次無意提及,朕可能真要燈下黑了這些,朕從未對外提及半點,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