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七年五月十三,景和帝任命十三位大臣為此次殿試的讀卷官。
所謂讀卷官,他們干的就是閱卷官的活兒,卻因殿試為皇帝主考,其只是協助皇帝閱卷,故而其無有主考之名。
這樣聽著,是不是覺得讀卷官的格調似乎不那么高只要學問夠好的翰林就能勝任
呵呵,那怎么可能呢朝廷有規定,凡讀卷官,非執政大臣不得與。
所以,讀卷官,即讀卷大臣多會從內閣、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翰林院等部門的正官中選調。
像是這次,景和帝就選了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祝贊、太子少保刑部尚書秦廷、禮部尚書何本出、戶部尚書安隨云、兵部左侍郎顧問臣、工部右侍郎張若圭、通政使司通政使洛用客、都察院左都御史楊大韌、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學士嚴卿、大理寺卿陳時樂、翰林院學士何登云、大學士文為本、以及大學士楊守強為讀卷官。
說來,此次進入殿試的考生共計四百三十二名,因此分散到十三位讀卷大臣手上,每人須得閱卷三十余份,工作量相當大了。
這不,接到任命就搬進皇宮外苑等候的大臣們彼此之間也是感嘆。
“先皇在時,會試中額少有過三百者,然讀卷大臣之任命,多為二十余人,落到每人手上的答卷不過十五六之多而今,這任務卻翻倍,只怕不易也”翰林院學士何登云小聲言說。
左都御史楊大韌笑著搖搖頭“雖說翻了一倍,然閱卷時限乃是三日,也還好。”
大學士楊守強嗤笑“說是三日,卻要留出時間供皇上欽定一甲三名,可見每日學得閱卷二十份以上。”
他們你一言我一語,說著說著面色都有些不大好看,吏部尚書祝贊皺了皺眉,出言喝止“皇上旨意在上,諸位大人若有不滿,不若聯名到覽政殿進諫,說不得,皇上還能給咱們補上十數名同僚共同讀卷呢”
眾人讓他這么一說,頓時悻悻的低下頭,打著哈哈的說起了其他。
大家不敢繼續抱怨,又不想冷場,故而在有人起頭聊起這次殿試的考生時,漸漸談論的熱絡起來。
不多時,就有人提起了本次狀元的熱門人選。
“竟不想本次狀元,真有可能為女郎所得”工部右侍郎張若圭感嘆。
他對女子科考倒是沒有太多想法兒,畢竟他家只有一個孫子,孫女兒倒是有十數人之多,眼下她們最大的才十二三歲,若是女子科考成為定例,于他張家而言,說不得是好事兒。
不過他沒意見,卻不等于旁人樂見此事成,像是翰林院學士何登云就是守舊派,很是反感女郎跟郎君們爭仕途。
“有些朝臣媚上不規,非禮義廉恥之擁躉者,羞也”
倒是同為翰林院學士的嚴卿笑了笑“何兄言過矣,歷次發榜,名列前茅者之答卷皆張貼登錄,何兄莫非從未看過也”
何登云啞然,恨恨的送他個眼刀子。
“諸位大人無需爭論,后日即是殿試,屆時自有分曉,何必現在鬧得紅臉呢”左都御史楊大韌沒有素來的咄咄逼人,反而笑呵呵的打著圓場。
大概是只這會兒工夫,談論的氣氛就僵滯了兩回,眾人繼續閑敘的興致不高了,索性各找位置,捧著之前從書架上取來的書冊看了起來。
之前談論熱絡的幾位安靜下來,一直大多沉默著的吏部尚書祝贊、刑部尚書秦廷、禮部尚書何本出和戶部尚書安隨云卻彼此對視一眼,很有默契的溜達到院子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