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務府總管朕已經撤掉了,底下人也清理了不少,都在慎刑司里慢慢交代了。至于你們缺的那些人,內務府給你補上了,其他人也是如此。”
康熙自然是知道內務府都送了什么人來,萬琉哈氏又留下了哪些。
他跟內務府總管想的一樣,萬琉哈氏竟然留下兩個年紀大的宮女和兩個年紀很小的太監,實在是太心軟了一點,以后怕是要吃虧的。
康熙正想著,抬頭卻見萬琉哈氏若有所思的樣子,不由問道“在想什么”
萬琉哈氏脫口而出道“在想編號。”
這答案倒是出乎康熙意料之外“什么編號”
萬琉哈氏是想到以前在實驗室的文件,未免放錯都會貼上編號,每一份資料都有屬于自己的編號,找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而且編號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的,一旦缺少一個編號,立刻就能發現。
文件資料是這樣,人不也是嗎
只要給每個人一個固定的編號,按照編號來發月銀,那么就能立刻發現多了還是少了人的。
每個人記住自己的編號,哪怕是總管知道底下人數是多少,卻不可能記住每個人的編號。
想要隨意安插別人進來,又或者想要把多出來的月銀塞進自己的口袋,那就是不可能的了。
萬琉哈氏簡單說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只是覺得這樣一來,未必真的能徹底遏制莫名頂替和拿走別人月銀的事,起碼也能收斂很多。
康熙一聽,卻想得更多。
這樣的編號其實在暗衛當中已經用上,卻是取代名字。
畢竟這些暗衛一直見不得光,名字就是代號,死了話就會換上新人,依舊是一樣的代號,不必皇帝分神去記住不一樣的名字。
若是用在大軍當中,讓所有士兵都有編號,吃空餉的事確實能夠遏制不少。
哪怕是有人在戰場上犧牲了,尸首不全或者面容損毀無法辨認出身份來,他們身上只要有編號的木牌,就能立刻確認身份。
唯一的問題是,士兵們大多不識字,若是用編號,他們哪怕能讀卻未必能辨認出來。
拿著屬于自己編號的牌子,他們可能都認不出來的。
萬琉哈氏就提議道“皇上,不如用阿拉伯數字,就要容易得多了。只有十個數字,變化一番就能有許多的不同的編號,士兵學起來也比識字要簡單得多。”
她記得明末清初的時候,不少學者就開始大量翻譯西方的著作。
其中一位李學者跟利瑪竇一起翻譯了一冊西方算數的著作,里面就有關于阿拉伯數字的。
按照康熙喜歡西學,對此應該并不陌生。
康熙倒是意外萬琉哈氏連這個都知道,不過她的阿瑪拖爾弼是個愛書成癡之人。
因為囊中羞澀,拖爾弼只能跟人借閱書籍然后謄抄下來。
他的府邸不大,卻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地方建了藏書閣,這事就連康熙都聽聞過。
所以拖爾弼的女兒飽讀詩書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只是萬琉哈氏之前年輕又羞澀沉默,不愛說話,如今性子倒是比以前要活潑一些,他才發現萬琉哈氏像足了她的阿瑪。
康熙沉吟片刻道“我記得翰林院的書樓里就有利瑪竇留下的手抄譯本,讓人去取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