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琉哈氏就知道,康熙不可能不清楚這本書,宮里更是留了最先的譯本。
翰林院很快就把書冊送了來,放在錦盒里頭,打開里面的書冊有些許泛黃。
康熙看了一眼又問了,得知翰林院有謄抄的備份本,也讓人送了來,遞給了萬琉哈氏。
萬琉哈氏滿臉驚訝接過來,康熙就笑道“剛才看你的眼珠子都快落在錦盒里頭,顯然是想看看這譯本。拿去吧,晚些看完再送回來。”
這話深得她心,哪怕只是謄抄本,以前也只能在博物館稍微看看封面罷了,能看看里頭還真是難得。
博物館哪怕收藏再好,歷經歲月之后,書籍里面不是泛黃就被蟲蛀,只留下殘頁,也看不了多少。
如今能到幾百年前看到完整的譯本,萬琉哈氏歡天喜地道謝,翻開謄抄本就看了起來,完全忘記自己在御書房這件事,更忘了康熙就在旁邊。
康熙也不意外,阿瑪是個書癡,看來萬琉哈氏也是。
兩人安安靜靜分別看著手里的譯本,康熙很快就翻到提及阿拉伯數字的地方,跟他印象中一樣,確實簡單易懂,作為編號是再適合不過了。
士兵們只要記下幾個一筆就能寫完的簡單數字,比識字確實要容易得多。
但是要整編整個軍隊,讓士兵都記下自己的編號卻是個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暫時先把編號弄好,以后大軍班師回朝,再慢慢讓士兵記下編號才是。
軍需是由工部、兵部和戶部,三部一起統籌,那么先讓三部的官員熟悉阿拉伯數字,再做出編號,把編號跟士兵的身份掛鉤起來,重新做個軍冊。
一式三份在三部,哪個部想動手修改都沒那么容易。
因為編號是順著下來的,若是其中一個改了,后邊就得跟著改才行。
康熙仔細琢磨一番,只覺得編號這事著實不錯,就打算讓李德全叫幾個重臣來商議此事。
他抬頭卻見萬琉哈氏還坐在不遠處看書,看得是如癡如醉,康熙不由好笑道“去請戶部、工部和兵部的尚書,另外還有索額圖和明珠過來。”
康熙又指著對面道“叫人送來屏風,放在那邊。”
李德全明白,他這是讓人立上屏風,不打擾萬琉哈氏繼續看書了。
他麻溜讓兩個小太監抬了屏風過來,擋著萬琉哈氏,一邊派人去請了幾個大臣過來議事。
大臣們不是第一次被請來御書房議事,還是第一次看見御書房里多了一座屏風,里面影影綽綽顯然有人在。
會用屏風擋著,想必是哪位娘娘過來了,卻被康熙留下來,著實難得。
不過大臣們心里好奇,面上都是不顯,也沒打算多打聽。
李德全還留了個小太監在屏風后邊伺候,免得萬琉哈氏連個斟茶遞水的人都沒有,更擔心她發出什么聲音打擾到皇上議事的時候,也有人能夠提醒一二。
只是他想得多了,屏風后邊一直安安靜靜的,壓根就沒發出任何聲音來。
康熙提出編號之事,大臣們正低頭沉吟,索額圖表示得最快,拱手道“皇上英明,此事極好。既能約束底下人,也能把士兵的身份弄得明明白白,不擔心有人冒名頂替。”
如今軍需造冊比較簡陋,士兵們登記的就是名字和籍貫居多,若是同鄉之間還能認出相貌和口音,不是的話就很容易被奸細冒名頂替,將領們壓根辨別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