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活下來了,也受了大罪,年紀那么小就得早晚跟湯藥打交道,休養了許久才算是養回來了。
都說久病成醫,康熙也不例外。
甚至他比任何人還要學得深,就怕這些御醫隨意糊弄自己,用些四平八穩卻沒什么用的溫和湯藥,并不對癥,卻也吃不壞人,簡直雞肋極了。
萬琉哈氏這才明白剛才御醫為何說得如此爽快也詳細,絲
毫不敢有所隱瞞,原來是因為康熙懂這個。
不懂的人才好糊弄,懂的人再糊弄那就是找死了。
見她沒什么大礙,康熙就揮手讓御醫退下,拿起萬琉哈氏掰開放在一邊的半個紅薯,低頭吃了一口。
紅薯的樣子不好看,確實是甜的。
萬琉哈氏還說放進粥里,就能做紅薯粥,能讓更多的人吃用。
這樣在賑災的時候,米糧可以少放一點,添上紅薯,國庫撥款賑災的壓力就會稍微少了一些。
紅薯的畝產比米糧還要高,飽腹感還要更強一點,價錢還便宜得多,是再適合不過了。
而且還不挑土地,哪怕不太肥沃的土地,甚至沙地上也能種植。
在一些田地不太好又災荒的地方,這樣產量高又不挑的糧食是最為適合了。
康熙微微頷首,之前只聽說,如今親自看過又嘗過后,他心里就有了決斷“這紅薯是從哪里來的”
李德全連忙稟報道“回皇上,這是陳家人帶上京來的。陳家在江南一帶碰了壁,想著北邊缺糧,就從官道北上。”
陳家也不是直接北上,而是離開江南后一路上來還在路上一邊推銷紅薯,所以就走得慢了點,這時候才到了京城落腳,準備過兩天就北上。
也是巧了,李德全接到消息派人出宮去尋,恰逢知道陳家人到了京城,就在城門口的客棧住下。
守門的侍衛跟御林軍的一人是兄弟,恰好看到陳家帶著紅薯進京來。
那東西在車上一個個土疙瘩特別奇怪,還親自帶人檢查了一番,于是印象深刻,回家還跟兄長提了一嘴。
御林軍這人一聽康熙要尋陳家要這個土疙瘩看,二話不說就領著人去客棧了。
那么多侍衛突然沖進客棧找陳家,客棧的掌柜還以為陳家犯事了,差點嚇死了,幸好是虛驚一場。
李德全拿到紅薯之后自然問了經過,不然康熙問起的時候說不出來就麻煩了。
這會兒他就從御林軍這邊的兄弟說了起來,直到侍衛沖進客棧找陳家,然后得到紅薯送到太醫院再轉到御膳房。
萬琉哈氏聽得有趣,又覺得陳家真是有心了。
他們是真心想要把紅薯讓更多的人耕種,也叫更多人能填飽肚子。
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不止一代人努力,如今都第五代了,他們還到處奔波努力著。
陳家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帶著這些紅薯天南地北去,光是路上的盤纏就不少。
更別提這些紅薯都是他們種的,就這么到處散出去,也是花用不少,卻依舊堅持著。
萬琉哈氏就忍不住對康熙說道“皇上,陳家人實在堅持,這都第五代人了,還在努力帶著紅薯到處推廣。幸好我從雜書里看見過,不然就要錯過這么好的東西了。”
康熙輕輕點頭道“確實,陳家是用心了。”
旁邊的李德全一聽,就明白陳家幾代的苦心,如今是終于看到了曙光,以后的好日子要來了。
陳家帶來了一車的紅薯,在江南散去了一部分,路上讓福建那邊又運來了一些。
如今一車都被宮里要了去,一小部分呈到康熙面前,余下大部分都送去皇莊準備耕種了。
陳家人也得了康熙送去的賞賜,康熙不說虛的,直接賞的就是黃金百兩,又附上一幅親筆書寫的牌匾,上面是忠厚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