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另外兩家雖然后來發展不如石竹齋,暗地里稍微使絆子,都夠石嵐喝一壺的了,何必呢
但是直接把活計拱手相讓,另外兩家剛開始會感激,后邊就未必了。
石嵐作為領頭人,帶著兩家一起發財,主導權還拿在手里。
以后拖爾弼這邊有什么需要辦的,直接交給石嵐就好了。
他占上一部分利,余下的再分給另外兩家。
但是另外兩家卻不敢小看了石嵐,甚至不敢得罪他,讓石竹齋在京城更能站穩腳跟了。
可謂是一石二鳥,既能賺錢又不會打破這種平衡,也是拖爾弼愿意看見的。
哪怕康熙也不愿意看見一家獨大,這樣以后就沒有其他選擇。
只能說跟聰明人打交道就是方便,拖爾弼都不必怎么操心,把手稿交給石嵐就足夠了。
石嵐會把契約做好,兩邊商量好印刷的數量,具體到印刷的字體大小,用什么字體,多大的書頁,以及這貨款怎么算,后面如何結算等等全寫進契約里面。
石竹齋這邊包攬了起初的費用,可以說拖爾弼和王談一個銅板都不用事先出,等印刷出來售賣之后分成就行了。
起初拖爾弼的意思是石竹齋包攬了印刷費用,回頭賣掉題冊的錢去掉費用后分成三份,一份給石嵐,一份給王談,一份送進宮里給顧凝宸就行。
讓工坊印刷,總不能不讓人掙錢。
這畢竟是王談的主意,另外題目是顧凝宸出的,她也該拿一份。
可惜拖爾弼的提議被王談直接否決了,石嵐也不贊同。
王談的意思很明確“這題目是貴妃出的,娘娘自然要拿大頭才對。要不是有拖爾弼引薦,我也不會如此順利就能把題冊印出來。”
就連里面的解題方法,一大半都是顧凝宸的,一小半才是王談的,他都不好意思要分紅了。
而且王談也不缺錢,書頁上寫了自己的名字,這就很足夠的。
當然顧凝宸的名字不可能寫在上面,但是她又作為第一作者,王談怎么都不能把她落下。
拖爾弼寫信問了顧凝宸,然后想了一個主意,就讓顧凝宸起個筆名。
于是顧凝宸回信,就起了一個叫“不疑先生”的筆名了。
康熙看見這個名字就笑了笑,“凝”字去掉左邊就是疑,“不疑”這兩個字在算數來說也適合。
顧凝宸的算數水平,也的確能尊稱一聲“先生”了。
于是筆名就這么定下來了,康熙看完了顧凝宸添補的算數書,還有點嫌棄石竹齋能不能印刷好,打算讓宮里的印刷工坊來做。
好說歹說被顧凝宸勸下,畢竟就宮里印刷工坊的手藝,那紙張用的是最好的,甚至可能用上彩圖,價錢翻上不知道多少倍。
后來康熙還是讓宮里的印刷工坊印了幾本作為收藏,一本放在乾清宮,一本放在英華殿。
其他的就被顧凝宸送人了,一本送給了拖爾弼,一本讓拖爾弼轉交給王談。
拖爾弼拿到的時候簡直愛不釋手,這宮里印刷的手藝自然非比一般,用的都是最好的紙張,摸著十分順滑有光澤。
封面用的彩印,右下角比較顯眼的地方寫著“不疑先生”幾個字,下面還跟著陳女官的名字。
顧凝宸覺得這手稿是陳家獻進來的,陳女官又跟著謄抄了很久,很該有個第二作者的名字在上面。
陳女官起初婉拒,感覺自己只是幫忙謄抄,壓根沒幫上忙,實在沒那么厚臉皮成為第二作者,還寫在封頁上。
不過后來顧凝宸也說服她了,這手稿是陳家祖先陸續寫下的,哪怕后來因為戰亂和保存不當的緣故沒能完整保留下來,卻依舊是顧凝宸添補的原版。
祖先的名字不能寫上去,寫陳女官的名字也是可以的。
當然陳女官用的是自己的小字,并非大名,卻依舊十分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