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彎島被康熙徹底收復,荷蘭失去了這個殖地,也失去了不少借著鄭氏海盜得來的利益,于是打算報復回來。
這傳教士的父親確實是俄國人,母親卻是荷蘭人,他從小就跟著父親生活在俄國,所以一口俄語毫無破綻。
荷蘭許了極大的好處,這傳教士才會鋌而走險到大清來偷棉籽。
荷蘭的耕種面積更小了,根本不可能種棉花,它卻可以轉手高價賣給歐洲其他地方,賺個盆滿缽滿,還順道破壞了大清這個棉布的買賣,何樂而不為
尤其大清剛經歷了大地動不到一年,到處賑災,真是國庫最空的時候。
這不就是趁著他病,要他命了嗎
其他地方大面積種下棉花,然后紡織出棉布來,這就跟大清搶了不少生意了。
像英吉利和法蘭西的紡織技術比歐洲其他地方都要好,還不斷在改善,如果能偷到大清的紡織機器圖紙,自己制造機器天價賣給英吉利和法蘭西,荷蘭也就賺翻了。
沙皇看過口供后,感覺這荷蘭想得是挺美的。他轉頭暗搓搓派了使者過來,把侍從的口供謄抄了一份給康熙。
康熙收到口供之后有些意外地挑眉,他確實猜到俄國的耕地不多,最近又因為互市的關系,跟大清的關系不錯,沒必要撕破臉,更沒必要做這種事。
不過他自己調查就太麻煩了,還不如交給沙皇來,又能趁機壓低羊毛的價錢,簡直是一石二鳥。
果不其然,沙皇的手段還是很不錯,轉眼就從傳教士的侍從那邊撬開了他的嘴巴,供出了幕后黑手來。
居然是荷蘭,有點出乎康熙的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這個國家之前是海上帝王,如今已經漸漸年邁,卻不愿意接受這樣的現實。
因為失去彎島,還恨起了康熙,他們才會暗地里做這樣的事。
還別說,真的被傳教士偷走棉籽,然后到處賣,回頭很多地方都種上了,又能紡織出棉布,對這邊的棉布買賣的沖擊確實很大,甚至能搶走一半以上的生意。
想想如今的主顧,除了扶桑國這個耕種面積小的地方,以及俄國這個耕種時間不長的國家,歐洲不少國家都適合種。
英吉利早早察覺到科技的好處,已經開始大力發展,紡織業比其他國家要更加先進一些。
法蘭西也跟進了,畢竟看這棉布的銷量,誰能不心動呢
他們的紡織技術如今還不如顧凝宸提早弄出的紡織機厲害,卻也比其他國家要先進,加大投入后,就能搶走不少生意,不必只跟大清做這個買賣。
荷蘭這一招如果成功的話,真是損人又利己
康熙接連下令,讓當地有棉花田的地方都要加派人手來巡邏,防止有人偷走棉籽,然后用種子偷種。
他還讓各地派小吏在城門口跟百姓說利害,百姓很多不識字,小吏就一遍遍解釋,也讓百姓知道這其中的嚴重性。
小吏剛開始是從頭說,說得口干舌燥,百姓還是一臉懵懂。
最后他就索性精簡再精簡,簡單粗暴說如果棉籽被偷了,他們棉花賣的價格就低了,家里有人去工坊做棉布,工錢也要跟著少了
百姓一個個立刻明白,大道理不懂,但是要動到他們進口袋里的銀錢,這就絕對不行
都不用差役來巡邏,百姓們自發組了隊伍,白天讓老人或者婦孺來回巡視,防止陌生人靠近棉花田,晚上就換成差役或者精壯男子來巡邏。
這樣一來,各地的棉花田被防了個徹底,其他想要動手腳的都無處下手,只能不了了之。
紡織工坊也是被重視的地方,附近來回巡邏的差役也更多了,又大門緊閉,里面的人不能隨意出來,也要警惕外邊的陌生面孔。
織工和家里人更怕丟了這份好差事,大多沒什么事就不回家,家里人都挺支持的。
一時風聲鶴唳,還真抓到了不少偷偷摸摸想要靠近棉花田和紡織工坊的人,都被一網打盡。
顧凝宸感慨果然人多力量大,光靠差役盯著的話,人手不夠是一回事,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日夜不停巡邏,換做誰都撐不住,很容易因為疲倦而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