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家里有糧,心里不慌。
雖然樂瑤體會不了古人對糧食的渴望,但樂瑤知道餓的滋味真不好受。
雖然唐太宗李世民特別注重農業,但是他也重視商業,兩碗水端平不偏科,和大宋重商輕農的政策不一樣,唐朝的商業咱們后面再說,先說農業。
樂瑤在自己筆記本上寫了個商,然后畫圈,放在后面再說。
“神跡又提咱們大宋,果真咱們就是各朝各代的反面例子。”趙匡美邊說邊寫,絲毫不耽誤。
被趙匡美連續懟了這么多天,趙匡胤覺的自己心里素質好了很多,瞧,他心口都不悶了。
為了發展農業,李世民鼓勵開荒,并給開荒的農民們獎勵,減免他們的賦稅,如此增加百姓種地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李世民還提倡科學種植,合適的季節種植合適的作物。
要知道古代可沒有塑料大棚,都是看節氣種田,在不合適的季節種糧食,不但無所收獲,還會浪費人力物力。
皇帝開始帶頭,從官員到百姓都十分重視春耕時節。
卡通的農民伯伯又出現了,方才是刨土,這次是澆水。
在這舉個例子看看唐太宗李世民對春耕時節是多么重視,多以身作則。
太子李承乾的成年冠禮,按算的日子應該在二月份舉行,最為吉利。
但是二月份正是春耕時節,李世民怎么會為了太子的加冠禮而耽誤農忙。
李世民到加冠禮什么時候都可以舉起,但是民生卻耽誤不得,于是李承乾的加冠禮被推遲。
聽到自己的加冠禮因為民生被推遲了,李承乾心里仿佛被堵住了似的。
他還小,沒有他阿耶的度量,李承乾覺的自己的加冠禮只有一次,春耕則年年有,為何自己就得讓著。
李承乾低頭,不敢讓他家阿耶看到他如此模樣,否則又要教導他為君者要造福百姓,什么百姓是水,君是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承乾真是聽了太多次了
宋
“唐太宗真是愛民如子的好皇帝,哎呀呀,太子李承乾,皇兄,李承乾是不是那個廢太子”趙匡美問趙匡胤,他忽然有點想不起來了,趙匡胤點頭。
“看看人家大唐,廢就廢沒用的太子,咱大宋那么多沒用的昏君,怎么就沒一個人廢了他們。”趙匡美嘆氣。
雖然他三叔沒點名說誰,但是趙德昭總覺得心口有點悶。
唐朝沿用了前面朝代的均田制,并加以改進,如此之前被忽略的弱勢群體。
雖然之前也有朝代給他們分田,但是他們根本無力耕種,一方面耕田荒廢,一方面弱勢群體仍舊弱勢,沒得半點改善。
對于這些弱勢群體,李世民下令,地方上的官員必須幫助他們來完成耕種任務。
地分給他們,為了就是讓弱勢群體也有糧食吃,且根據田的不同,納稅自然也不同。
這一系列操作下來,大大提高了百姓種田的積極性。
有田自然要有水了,李世民在位期間興修水利,修建的數量共計二十多個。
這二十多個水利項目,自李世民登基,前前后后已經修建了二十多年。
楊堅想起之前神跡所說,他兒子楊廣修運河只用幾個月,后世唐朝皇帝竟用了二十多年。
楊堅嘆氣,但心里還是向著楊廣,起碼修運河是對的。,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