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唐太宗李世民還沿用隋朝的義倉制度,所謂家里有糧,心底不慌。
豐年的時候豐收,自然要為災年的時候做準備,義倉的作用就顯現出來。
義倉制度算的上最早的糧食儲備的雛形,可見古人的智慧。
聽到神跡提到自己的義倉制度,楊堅帶著一絲絲驕傲,后朝小兒竟然還在沿用自己的制度,這說明自己是多么英明。
想到這里,楊堅不由的嘆氣,后世小兒還能繼承自己的衣缽,為何他家的血脈就不能。
明明也開鑿運河,明明也去征戰擴土,明明
越想,楊堅越覺得其實他兒楊廣做的不差,只要節儉一些,只要步子不要脈的那么大,說不定隋朝不會二代而亡。
楊堅的思路再一次偏了,“宣太子回朝。”
楊堅下旨,讓被貶去修長城的楊廣回來。
已經磨煉了三年,想必他這個兒子已經知道民間門疾苦,且有神跡在前,大隋的命運定會改變
楊廣沒想到,三年之前因為神跡他被罷黜流放,三年之后他再次因為神跡,再次歸來。
這一次,他不演了,直接奪取,權利只有在自己手上才最牢固。
至于什么民間門疾苦,他都記著,當年落井下石之人,一個都別想善終
楊堅再次看向神跡,等著神跡講述他得義倉制度,為天下百姓的義倉制度。
楊堅:朕的義倉
楊堅:朕的義倉
楊堅:朕的義倉
看天幕上忽然出現楊堅的發言,李世民不禁眉頭一皺,同樣是文帝,李世民推崇漢文帝,對隋文帝卻
看見楊堅的發言,樂瑤決定先對比一下隋唐的義倉之策,二者名字一樣,卻大有不同。
雖然說是隋唐的義倉制度,但是唐和隋的制度卻不盡相同。
隋朝的義倉制度初衷是好的,但是不知怎么就變味了,本來就是為了賑濟災民的義倉,災年的時候卻不開倉不說,還加大了百姓的負擔。
不管是豐年還是災年,百姓都必須上交糧食,眼見著義倉越來越滿,隋文帝真的做到了家里有糧,只是他不慌而已。
隋文帝的功勞咱不否定,他算的上一位好皇帝,但在義倉之策上,不得不說,把守財奴表現的淋漓盡致。
樂瑤放出小動畫,一排高高的義倉,在義倉的大門口有一把大大的鎖。
然后一個皇帝小人走過來,頭上幾個大字,“不能開”
守財奴三字直擊楊堅心口,他勤儉節約,一生為民,守財他守什么財了他不是為了后世子孫攢的么
再說義倉本來就是給隋朝軍隊準備的,沒有軍隊保護,王朝怎會穩固。
趙匡胤:義倉的糧食到底有多少,夠吃五六十年
這個問題趙匡胤一直想知道,今日正好找神跡求問。
主播覺的有些夸張,畢竟真放五六十年,也不能吃了。
但是隋朝義倉的糧食絕對不少,當年李密起義,開放洛口的糧食,據說過來領米的百姓多噠百萬口,百姓去洛水淘米,毒把洛水的水給淘白了。
“隋煬帝真能敗家,比咱們大宋還能敗家。”趙匡美感嘆,人真是不能比爛,方才和唐朝別的時候,覺的大宋一無是處。
如今和隋一比,好似也還行。
對于隋文帝的如此義倉制度,唐太宗李世民也點評過,隋朝災年,災民遍地,食不果腹,但隋文帝卻不開義倉,明明義倉的糧食夠所有災民吃。
舍本逐末,留有那么多糧食不給百姓,只為留給后代,最后不還是被隋煬帝給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