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世民看來,糧食夠吃就行,義倉制度本來就是為了讓百姓安穩的渡過災年,而不是為了給后世子孫留有什么。
后世子孫若是賢良,根本不需要上一代給他留什么,后世子孫若是德行缺失,留再多也沒用,隋煬帝楊廣就是最好的例子。
“兒子謹記。”一旁的李承乾聽的認真,神跡講的生動,比李世民給他安排的兩個師傅講的淺顯易懂的多。
之前他只知自家阿耶看不上隋文帝,如今他才知道為何看看不上。
李世民欣慰的眼神看向李承乾,作為自己的長子,李世民對李承乾相當的嚴苛,從小就教他作一位有德行的皇子。
但和歷史上不同,李世民如今還沒給李承乾加封太子。
楊堅:后世小兒用朕之策,還瞧不起朕
楊堅被氣的,直接坐了起來,后世小兒憑什么敢瞧不起自己,他是開國皇帝,后世小兒又算什么,不過守城之君罷了
楊堅是從李世民文治才進入直播間門的,因此不知李世民之前的功績。
貌似,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不說瞧不上楊堅吧,反正對隋文帝楊堅的做法不那么贊同。
比如楊堅雖然勤于政事,每天從早忙到晚,五品以上的官員他都親自詢問,親力親為照別人看來,隋文帝楊堅是勤勞的明君。
但唐太宗看來,楊堅如此表現卻不是賢明而是多疑,什么事情都要自己處置,什么決策都由他自己斷定。
不敢用人,不信任眾臣,但是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如此下去總會出錯,且眾臣見此武斷君王,自然而言不會直諫。
李世民點頭,神跡說出正是他心中所想,術業專攻,即便帝王再賢明,總有短板之處。
這也是為何李世民當年成立文學館,廣招賢才,思想的碰撞,讓李世民不斷地進步。
漢文帝,未央宮。
“后世有如此有德行的君主,乃是百姓之福,朕要向這位唐太宗李世民效仿學習。”漢文帝劉恒很欣賞李世民,他的所做作為,皆利于百姓。
“拿竹簡來。”漢文帝劉恒道,他要好好記下義倉制度,有利百姓的政策,若是可行他也要推行。
漢文帝有種找到知音的感覺,百姓安居樂業,天下方能太平。
不知李世民知道自己被漢文帝劉恒稱贊,會是怎樣心情。
漢景帝,未央宮。
漢景帝坐下,沒了方才的暴怒,他派人把宮內里里外外查了,沒找到什么可疑的方士。
難道,真的是神跡降臨后朝之事
雖半信半疑,漢景帝還是把神跡的話聽在耳里,特別是那個義倉制度,聽起來有些意思。
咱們具體說說唐朝的義倉制度具體為何,強調一點。唐朝的義倉是真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首先,李世民改進了收取余糧的方式,隋朝是按照戶收,不管你家有多少地,也不管你的地是良地還是貧瘠之地,沒有也得教,借也得交,但唐朝是按照擁有土地的,如此更為公平。
然后李世民還設置了正倉還常平倉,正倉就如同書面意思,就正常的收糧食。
咱們重點說說常平倉。
床榻上的楊堅覺得心口憋屈,憋屈的很,說白了不還是在自己的基礎上改良的
雖然楊堅心底也清楚后朝小兒做的比自己好,清楚是清楚,但不愿意承認。
楊堅其實有點逃避心里,就像神跡已經把楊廣的敗家種種列舉,但楊堅卻覺的楊廣能改。
這點就不如李淵,看看人家李淵,知道大勢已去,馬上廢太子,讓位。
唐太宗李世民的常平倉有點宏觀調控的雛形了。
豐年的時候,糧食多就溢價,就和豬肉高產的時候豬肉降價,連養豬的本錢都賺不回來,此時朝堂出手,用往年的價格收購百姓手里的糧食。
如此保持糧價,等著災年的時候把糧食低價賣出去,如此又抑制了災年有囤積糧食的特意拉高糧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