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從重文輕武這來看,朱允炆開局就是一個敗筆。
縱觀華夏五千年,但凡放棄武力,沒一個能得善終,畢竟拳頭才是硬道理。
眾將看著天幕中他們陛下的發言,不知該說什么,輕飄飄的一句派人去守,他們陛下可知守邊疆是多么不易之事么
咱們繼續說建文新政的第二條,朱允炆直接廢除了南北科舉,讓所有的文人站在同一平臺考試。
看似是很公平,但是南北長久以來貧富差距巨大,導致北方學子接受文化教育的水平大大落后于南方。
不僅如此,朱允炆還停辦了北方各省的官學,所謂的精簡機構。
這一改革,約等于直接放棄了北方學子,如此朝堂全部由南方文人占據。
如此南北差距越來越大,貧富差距也會越來越大,階級矛盾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就是貧富差距么,長此以往,北方的百姓豈能不反
卡通朱允炆上線,只見他摟著頭上標注南方的文人,而對頭上標注北方的文人看偶不看。
要說朱允炆這政策真相互矛盾,一面眾文輕武,一面又在“文“中分化,不知他到底想干什么。
此刻北方學子也在觀看神跡,聽神跡說新帝取消南北分考制,北方的學子們心里說不出的絕望。
朝堂是多看不上他們北方的文人。
咱們繼續說朱允炆的第三條政策,恢復井田制,沒錯,就是商鞅時期廢除,已經被廢除了一千多年的的井田制,大開歷史倒車。
這個咱就不多說了,被眾朝唾棄的井田制。
聽到這,朱元璋的臉色已經不能用難看來形容了,他當年怕不是瞎了眼,覺的自己選了個好儲君
對于稅收方面,朱允炆全面減免江南地區稅收,這條看似很賢明,對百姓好。
但是自古以來,富足的江南就是稅收大戶,而朱允炆偏偏在和燕王朱棣打仗得時候減免稅收。
最后導致朝堂要打仗了,但是沒銀子,要直達打仗中斷了軍餉是大忌。
幸好對面是自己的親叔叔,換成外族試試,怕不是第二靖康恥。
“相似,真是極其的相似。”趙匡美再次感嘆,“哥,這小蠢皇帝,和雪鄉二圣有沒有血脈關系”
趙匡胤
對了,還有一件事,朱允炆和他們的士大夫們推崇周禮。
于是朱允炆上位,著實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地名,典型的形式主義者。
他在短期的時間內,把全國各地的地名都改成了古地名。
上至大的府名小至就縣城的城名,一個不拉,全部更改。
而且有些地方改一次不行,還要改第二次,浪費了朝堂大量資源,很多地方新官章來不及刻。
而且改后的名字眾人反應不過來,只好在后面加上備注,寫上之前的名字,如此畫蛇添足。
綜上,這只是開國之初,明惠帝朱允炆實行的政策,可惜政策實行不到一年,燕王朱棣造反。
可想而知,若燕王朱棣造反失敗,大明朝繼續這些制度,大明的將來會是如何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首先,削藩成功,北方的門戶大開,無人駐守,外族借此機會休養生息,并開始南下。
隨后因為重文輕武,明朝武力值大降,抵擋不住已經強大的外族。
因南北貧富差異,中原分裂,北方起義,加外族南下,大明朝必定往南偏移。
因減免賦稅,外族欺壓到國門,無錢賠償,只能拼命壓榨百姓。
到時候官逼民反,農民起義、南北方大戰,外族入侵,明朝分裂。
最后,歷史車輪繼續前進,明亡,朝代更換,假設完畢。
整個建文王朝都沉默了。
神跡歷史的推演,大明仿佛第二個大宋
朱允炆:難道反賊朱棣就能做的比我好么
朱允炆不服,他還是不服,一切都是假設,都是假的
說完假設,咱們接著說說,得位不正的明太宗朱棣,做的有多好。
首先,咱們先從他的五次北伐說起,沒錯,五次北伐。御駕親征的那種。,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