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咱們從經濟的角度分析唐德宗李適失敗的原因,自古至今,戰爭除了消耗人力還會消耗大量的財力,兩者缺一不可。
就像大宋后期有銀子卻無人,或者像明末后期國家財政崩潰,最后都導致了他們失敗滅亡。
李豫眼神一亮,心道不愧是神跡,方才李豫一直問李適,就想聽到這個答案,可惜方才李適遲遲沒有說出。
“財力”李適一愣,這是他一直忽略的一點,在他心里只要君主手腕夠強硬就能成功。
咱們一起來看看這場削藩給唐朝帶怎樣的經濟壓力。
根據資治通鑒記載,唐德宗李適時期,“優恤士卒,每出境,加給酒肉,本道仍給其家,一人兼三人之給。1”
這就是唐德宗李適時期的出界糧,之前咱們說過,因為府兵制和井田制的破壞,唐朝的節度使才應運而生。
讓節度使自己掌握財政,自負盈虧,如此朝堂不用再出軍餉,大大的減少了財政支出。
唐太宗,唐殿
“還是得有銀子。”李泰也跟著他家父皇聽完了后世明朝的歷史,也知道明朝最后是窮死的。
因此李泰深知貿易對一個朝堂的重要性,可以說是一個朝堂的命門。
此時此刻,李泰下定決心,他得出海貿易,讓大唐的經濟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樣日后不論是上位,他都能自保。
李泰已經不執著于當皇帝,后世那么多敗家玩意,他可不想承認是自己的子孫后代。
秦
神跡一提到銀子,秦始皇嬴政也不由的想起之前的大唐。
統一貨幣后,如今秦朝的貿易蒸蒸日上,秦朝的財政收入不斷增加。
且秦始皇嬴政還改良了后朝的鹽政,借鑒么明朝時期的鹽引。
首先,鹽的開采權由朝堂掌控,但是販賣權卻下發給合鹽商,并設置了專門的轉鹽使。
原本秦朝是掌控了鹽政的運營,一切鹽利盡歸官府,雖然短時間內財政大大提升,但奪取的是民間利益。
聽了這么多神跡,秦始皇嬴政也開始思考百姓,一個王朝的滅亡,究其根本還是百姓跟著造反,而他們造反的原因則是活不下去。
因此秦始皇嬴政下放了販鹽權,但是不允許自己制作私鹽。
商販可以通過運輸糧草到邊境得到鹽引,如此大大減少了邊境的支出,而百姓也得了利益。
不得不說,這一政策實行后,朝堂和民間的關系明顯緩和。
但是唐德宗時期的出界糧卻加重了朝堂負擔,朝堂要節度使打仗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讓節度使外出打仗是需要負擔軍費,正如資治通鑒記載,牙兵出征可以獲得三倍工資,就和咱們現代的出差補貼差不多。
朝堂的本意是希望用補貼來刺激牙兵的積極性,從結果是提高了牙兵的積極性,但是弊端也隨之顯現出來
。
畢竟牙兵們的升遷權都在節度使手里,朝堂無權晉升他們,既然用命換不來官職,為何不保命得銀子呢
天幕中出現牙兵的卡通形象,他們衣服上寫著“打工人”三個字,然后頭頂上則寫著“三倍工資”
因此唐德宗李適此次戰爭出現一種現象,他派出去的藩鎮士兵,很多就駐兵在本鎮境外,反正只要出境了就算出差。
如此他們就能拿到朝堂的三倍補貼,且不會有太大的陣亡,畢竟保命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