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有大功的大將李懷光認為此次兵變的罪魁禍首就是宰相盧杞和神策軍使白志貞,以及提出間架稅讓百姓民不聊生的大臣趙贊。
于是李懷光上書要求唐德宗李適重罰這些奸臣們。
誰成想奸相盧杞立馬向唐德宗李適提議,如今局勢大好,應該一鼓作氣讓李懷光直接反攻長安,奪回首都。
而不是浪費時間在入城覲見這種事上,因為李懷光有功,但凡面圣,唐德宗李適肯定得設宴賞賜,如此太耽誤時間。
蜀
“這奸相明顯的不想讓李懷光面圣,唐德宗李適不會看不出來吧”阿斗急的,他覺得唐德宗李適經歷了這么多磨難,總該看輕奸相的真面目了吧
唐德宗李適覺得盧杞說的很有道理,于是下令讓李懷光趕緊率兵去收復長安。
李懷光得到如此誥命自然氣惱,畢竟他解了奉天之難,但是唐德宗李適竟然還向著奸臣。
于是大將李懷光沒有立馬動身去長安,反而停兵不前,一直上書揭發奸相盧杞的罪行。
明擺著,李懷光直接用手中的兵權威脅唐德宗李適,唐德宗李適沒有辦法,只能貶盧杞為新州司馬,白志貞為恩州司馬,趙贊為播州司馬。
戶部尚書蕭復、吏部郎中劉從一、翰林學士姜公輔三人則被提拔為宰相。
李適沒想到自己經歷了那么多竟然還向著奸臣,自己到底怎么想的,怎會不明是非到如此地步
路人甲:哪個自負的皇帝不喜歡聽自己話的奸臣傀儡呢。
路人甲出來吐槽,他覺的唐德宗和明朝的老道士挺像的。
但是唐德宗李適還是不忍心,過了不長時間太便想給盧杞升職,但是遭到眾臣反對。
最后盧杞死在了新州。
但是盧杞之事卻讓唐德宗李適和大將李懷產生了深深的芥蒂。
李懷光擔心唐德宗李適日后會打擊報復自己,如今不敢動自己只不過因為長安之亂未平而已。
因此原本的功臣李懷光為了自保,他遲遲不去平定長安之亂,李懷光此舉引起了神策都知兵馬使李晟的懷疑。
于是神策都知兵馬使李晟上書,請求和李懷光的大軍分兵。
阿斗:不會吧,又反了
阿斗萬萬沒想到李懷光怎么又反了,唐朝君臣之間的信任度怎么到了這種地步。
隨后李懷光又要求給他手下的士兵長工資,要不就給神策軍降低工資。
無論哪個,唐德宗李適都不好辦,給其他軍隊的士兵長工資吧,朝堂沒錢。
但是給神策軍降低待遇,大家都知道工資是好漲不好降的。
沒有辦法,唐德宗李適只能排出他的心腹大臣陸贄去談判,和之前的奸相不同,陸贄是位值得信任的大臣。
唐太宗,唐
聽到這,李治忽然理解為何唐德宗李適
不舍奸臣了,因為安史之亂后,君主和武將之間的信任全無,互相猜忌。
但凡有一點誤會,君王會懷疑武將會不會反,而武將則擔心君主會不會卸磨殺驢。
李治嘆了一口氣,君主和臣子間的信任到底該怎么維持呢
武周
“三郎,你覺的該如何解決朝堂和臣子間的不信任。”武則天問李隆基。
說到底,安史之亂的根源就是李隆基對臣子的不信任。
“平衡好各方權利,且中央必須有平定內亂的勢力,讓這些臣子知道造反的后果。”李隆基道。
“所有的任命權和稅收一定要歸于朝堂。”李隆基如今知道這兩項權利的重要性,絕對不能為了擴張領土而把這兩個權利下放。
那些藩鎮節度使正是因為有了這兩項權利才不把朝堂放在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