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唐德宗李適派陸贄去游說李懷光,繞是陸贄也說服不了李懷光,陸贄也覺得李懷光有問題,怕他會步朱泚后塵。
因此陸贄回朝后立馬上諫,他提議讓讓李晟、李建徽、楊惠元三路大軍離開李懷光,以免李懷光心生異心造反,會把這三路大軍給平定了。
但是唐德宗李適不想放棄李懷光這樣的大將,于是唐德宗想親自率領禁衛軍前往咸陽,督促李懷光。
阿斗:唐德宗親自去,李懷光不會認為唐德宗是過來抓他的吧
但是唐德宗李適此舉得到了李懷光的強烈反對。
沒有辦法,唐德宗李適為了安撫李懷光,再次給他加官進爵,并且賜給他免死鐵券。
李懷光得到免死鐵卷后更加激動,這免死鐵卷代表著唐德宗對他的猜疑,這是赤果果的懷疑自己要造反啊。
于是李懷光氣惱,說他本來不想造反,但如今得了免死鐵卷,那就不得不反了
“這”李適深深無奈,當真是自己怎么做都不對。
明明自己已經盡力安撫了,為何還會這般
李適這才真切的感覺到當皇帝并沒有他之前想象的那樣簡單。
自己的每一個決策都會產生一系列的后果。
興元元年二月,李懷光正式發動了造反,正如之前大臣陸贄所預料的那樣,李懷光快速吞并了李建徽、楊惠元的部隊。
當初陸贄向唐德宗李適諫言后,唐德宗李適只讓神策行營節度使李晟的軍隊與李懷光分兵。
“兒臣無能,還不聽諫言。”李適不知該怎么罵自己了,忠臣的諫言自己一概不聽,但是對奸臣的諫言卻一一執行。
自己也未到晚年,怎么會昏庸如此
李豫嘆了一聲氣,他也不怪李適,到底是能力不足罷了。
好在神跡出現預示唐朝國運,知道后朝之事后,應該對李適治國有很大幫助。
起碼知道哪些大臣可信,哪些不可用。
但是李懷光此次造反卻不得人心,他手下的那些士兵都是奔赴千里
為了勤王而來。
或許其中有人是有造反之心的,但是李懷光步可能讓所有人都跟著自己造反。
朔方左兵馬使張名振當著眾人面前指責李懷光,你不去攻打長安果真是要造反,如此行徑自取族滅,富貴他人,我定以命與你抗爭
李懷光氣惱,竟然讓人把張名振給殺了
右武鋒使石演芬上諫朝堂,要求罷免李懷光的兵權,石演芬也被殺害。
隨后李懷光又讓他的舊將韓游瑰跟著自己造反,但是韓游瑰直接將秘信交給了唐德宗李適。
然后李懷光讓自己的屬下趙升鸞潛入奉天,沒想到趙升鸞直接投奔了唐軍主帥渾瑊。
眼見奉天不安全,為了防止唐德宗李適再次被困在孤城,唐德宗李適決定帶著百官撤往會府梁州。
路人甲:已經跑出經驗來了。
李適感覺自己無言以對,但是李豫卻苛責李適,此時撤退是明智的選擇。
李懷光眼見唐德宗李適跑了,他立馬派出三名大將去追,但是這三人卻不聽命,直到唐德宗李適安全撤離,他們回去復命。
這三人自然也被罷免,由此可見李懷光讓是多么不得人心,他手下基本就沒有聽他的。
面對如此情形,李懷光暫時退軍自保,但是他手下的大將孟涉卻背叛了他,轉而投奔李晟。
最終李懷光終于壓不住朔方軍,退無可退到的李懷光上吊自殺,他的首級被他的部下送到了馬燧,除帶頭造反的幾人,其他士兵一律被赦免。
李懷光之亂被平定,朝堂的矛頭對準了在長安稱帝的朱泚。
此時,已經到梁州的唐德宗李適又想和他的曾祖父李隆基一樣,退到比較富饒的蜀地。
李適的臉再次蒼白,都什么時候了,自己還有想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