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西北的大將李晟、韓游知道吐蕃的德行,因此他們二人都覺得其中有詐。
但萬萬沒想到大將韓游病逝,而李晟和馬燧的意見不和,馬燧覺的可以接受吐蕃的求和,而李晟一直主張聯合回紇打擊吐蕃。
前面說過,唐德宗李適一直對回紇有怨念,因此他采納了馬燧的意見,同意和吐蕃講和,并且罷免了李晟的軍權。
李豫不由的嘆氣,他這個兒子終究太小心眼,為君者怎能以自己的個人恩怨影響決斷。
李適聽此,又干脆利落的打了自己一個耳光,他下定決心,只要聽到自己犯錯便打自己一個耳光,以此銘記于心。
此次唐德宗李適派出的代表是大將渾瑊,渾瑊臨行出發,李晟還講述了自己的擔憂。
最后大將李晟擔憂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吐蕃根本不是誠心誠意的求和,吐蕃派出數一萬精兵突襲唐朝派來結盟的六十多名大臣以及幾千名士兵,只有大將渾瑊一人逃脫。
李適又打了自己一巴掌,他的臉已經被他自己扇腫。
其實吐蕃此舉就是為了離間唐德宗對手下大將的信任,而李泌恰好識破了吐蕃的計謀。
根據資治通鑒記載,李泌帶著李晟和馬燧兩位老將一起面圣,李泌說這二人對大唐有大功,若有人上諫讒言,希望唐德宗李適能保住他們。
而唐德宗李適則道自己一定會保住二位大臣,李晟和馬燧感動大哭。
“李泌,朕就知道他有大才。”李豫感嘆,他下定決心若他此次能凱旋歸來,哪怕三顧茅廬也定請李泌出山為相。
講真,李泌不愧是大唐德奇才,除了會識人用兵之外,他還看一眼看透了導致大唐藩鎮割據的根本原因,土地兼并
和府兵制的破壞。
因此在他擔任宰相后,他著手于恢復被破壞的府兵制以及屯田制。
比如用他用大唐積壓的劣繒染成彩纈,通過黨項和吐蕃換去可以耕地的牛。
并且把麥種貸給邊境的戍卒,讓他們種地,來年只要歸還麥種就行,并且朝堂還會以加價五分之一的價格收購其他的麥子。
要是這些戍卒愿意留下來種田,那么土地就給他們永久耕種。
如此,關中地區慢慢穩定。
秦
秦始皇嬴政把李泌的這些對策都記錄下來,所以說大唐后期不是沒有能臣,只是君主不善于用人罷了。
“識人之術。”秦始皇嬴政在書簡上刻下這幾個字。
咱們再詳細說說奇才李泌在軍事上的想法,困蕃之策。
李泌主張的是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結南詔來共同圍困吐蕃。
對于唐德宗李適來說最難得就是聯合回紇,因為唐德宗李適始終放不下對回紇的恩怨。
李泌則表示,若唐德宗李適不同意,那他就告老還鄉。
最終,唐德宗李適向李泌妥協了,從這咱們也能看出唐德宗李適的改變,他不再像之前那般的武斷。
“回紇。”李豫喃喃道,他特別想詳細聽聽李泌之策,為何回紇如此重要。
李泌之所以如此重視回紇,是基于當前的形式,遠在西域的大食只能起到牽制的作用,南詔離吐蕃雖近,但是因為地勢原因易守難攻,也只能起到牽制作用。
然而回紇卻不同,若能和回紇聯盟,一來可以解放防御回紇的朔方軍,二來可以給吐蕃施壓,讓吐蕃不敢再輕舉妄動。
更重要的一點,避免吐蕃和回紇聯盟。
回紇相當痛快的答應和唐朝結盟,因此此時回紇的可汗政權不穩,需要聯盟。
這就是著名的貞元之盟,結盟后,吐蕃明顯被牽制,對大唐的攻勢明顯減弱。
“李相公乃是奇才。”李豫再次感嘆。
李適也折服于李秘的才華,若自己有李泌一半的才能,大唐也不會如此。
阿斗:有這樣的能臣,唐德宗李適想必能成為一個好皇帝。
阿斗期待唐德宗李適的改變,他堅信唐德宗李適會是一個好皇帝。
怎么說呢,經歷了涇原之難,奉天之困,唐德宗李適的確改變了不少。
但是他似乎從一個極端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
接下來咱們就詳細說說唐德宗李適的兩個重大改變。
李適的心再次揪了起來,雖然神跡還沒說什么,但他有預感,這兩個改變或許不是什么好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