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平帝氣得倒是想發落這些言官,但是他不能,他之前可以所以貶黜大臣,那是因為他時日無多,不必顧忌名聲。
可現在一旦治罪了這些言官御史,立刻就會坐實大皇子不孝的罪名。
須知歷朝歷代都是以孝立國,君父君父,孝本身就是維護封建君主統治最基本的禮教,斷然不可廢。一個不孝之人日后又如何能繼承大位,得到天下臣民的認可。
所以泰平帝只能忍下怒意,好聲好氣道“大皇子年歲尚小,還需好生教導。”
試圖以此淡化影響后果。
然而這話一出,更多的文官御史可以開噴了,不,應該說是忠言直諫。既然年歲尚小那日后又如何能擔得起儲君之位,以后又如何肩負得天下江山,倒不如從宗室中另擇人選等等。
泰平帝在退朝之后就氣病了,還傳召了整個太醫院。
然而朝堂上的文官們可不愿意背鍋,表示皆是大皇子行為不孝,令陛下心憂。
泰平帝“”
對于朝堂上的事情,蕭函也是知道的一清二楚,那些上奏的言官御史中或許還有沈家的手筆。畢竟泰平帝這般輕拿輕放,偏袒大皇子的態度不要太明顯,沈家怎么會高興。
同樣也接收到了蕭函傳達的意思。
在泰平帝心目中,公主終究是比不過皇子的。準確來說,是原身加上先皇后,再加上沈家,這些統統比不過一個能繼承他皇位江山的皇子。
僅僅是大皇子的一個求情,他便能放過彭城王側妃這等引發禍端之人。
試問泰平帝對原身這個女人還有沈皇后,又有多少真心呢。
蕭函甚至懷疑,原身的母后屢屢流產最后早逝,是否也有泰平帝的手筆。畢竟若是真愛,又怎么會讓對方不斷懷孕傷身。連沈家人都知道的生育道理,泰平帝就真的什么都不懂么。
在朝野關于大皇子不孝的輿論愈演愈烈的這幾天里,蕭函都是閉門不出,誰也不見,也就看看書,自己與自己下下棋,
連系統都閑的冒泡了,宿主接下來不做些什么嗎
蕭函淡淡道“不用做什么,只需靜等就好。”
系統疑惑等什么
蕭函笑了笑,自然是等泰平帝接下來的行為,也等沈家做出選擇,是否要上她的船。
就在第五日,蕭函等到了她所想要的。
罷朝養病的泰平帝很快下了三道旨意,一是令大皇子禁足罰抄孝經三百遍,二是加恩靖國公沈平之為上柱國。
如果說前兩道只是稍稍平息非議之聲,那么第三道旨意,才是真正令朝野震驚了。
冊封嫡長公主輔政監國。
放在現代,毫無疑問就是用一個更大的消息蓋過原來的消息,相比起讓一公主擔任輔政監國之位,似乎未來的儲君大皇子不孝也沒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