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人傳話回去,我們一定能做到!”
費多托夫重重地點了點頭,繼續指揮麾下的騎兵進攻新教軍隊的左翼。
火炮的連續轟擊制造出大片大片的煙霧,使得雙方的視野都受到嚴重的阻礙,護教軍的右翼與新教軍的左翼已經打成一片,伊頓等國的步兵方陣以陸戰營為主心骨,苦苦支撐著不被敵軍沖散。
在這紛紛擾擾的形勢中,護教軍的主帥韋伯斯特敏銳地捕捉到一絲戰機,位于新教軍右翼的是角灣同盟的軍隊。他調查過,角灣同盟從亡國的困境中擺脫后剛剛組建了一支軍隊。
而一支新組建的軍隊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韋伯斯特在心中計較一會兒,很快就擬定好了自己的主攻方向。
既然費多托夫那個莽夫已經領著騎兵進攻了敵人的左翼,那就將錯就錯好了,拖住那里的敵人就行。
他果斷命令,以斜線戰術進攻新教軍的右翼。
護教軍的數個步兵方陣按照韋伯斯特的命令運動起來,自左至右,其陣線漸漸不再與新教軍平行,而是形成一定角度,其左翼距敵軍更近而右翼距敵軍稍遠,呈梯形朝著對方逼近,
斜線戰術是韋伯斯特以及他麾下軍隊最擅長使用的戰術,又稱傾斜式戰術。
在接戰過程中,與敵軍更近的一翼率先與對方交戰,稍遠的一翼則進行牽制,待接戰的一翼擊碎敵軍對應的一翼后,立刻順勢包抄已經暴露的敵軍戰線側翼,并尋機對敵軍后方發起襲擊,而原先距離較遠的那一翼則攻向敵軍正面,通過正面與側翼多個方向的配合攻擊,動搖敵軍戰線,粉碎其戰斗意志,最終以比上來就正面決戰更小的代價取得戰斗勝利,這就是韋伯斯特的斜線戰術。
顯而易見,斜線戰術能否成功,取決于最先接敵的那一翼能否擊潰敵人,而對面的新教軍中,毫無疑問,剛剛恢復規模但訓練嚴重不足的角灣同盟軍是個絕佳的開刀目標,他們恰恰部署在新教軍的右翼,是以斜線移動的護教軍首先進攻的目標。
護教軍騎兵數量占優,兩翼都有部署,其左翼騎兵配合斜線戰術,率先向新教軍右翼的角灣同盟軍發起了進攻。
一時間馬蹄聲淹沒了新教軍的右翼,殺聲震天。
“都別慌,他們不敢撞過來!”
角灣同盟軍的指揮官們大吼著,聲嘶力竭地維持紀律,讓士兵們不要亂跑,將長矛矛尖朝外拄在地上。
士兵們沒立刻潰散就是他們所能取得的最好效果了。那些沒經歷過幾次戰斗的士兵看到大批的高頭大馬朝自己沖來時,兩條腿早已控制不住地打哆嗦,胳膊更是軟綿綿地使不上勁,連矛桿都握不住。
而護教軍的騎兵由那些騎術精湛、又對教廷充滿狂熱信仰的騎士組成,他們明白怎么將步兵方陣層層剝掉——一擊即脫,絕不戀戰,漸漸消磨對方的信心。
就在角灣同盟軍被騎兵襲擾得疲憊不堪時,護教軍的左翼步兵趕到了,立刻向他們發起了真正的進攻。
在如此進攻下,沒用多久,同盟軍隊的步兵方陣就崩潰了。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