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之人,向來都有主見。想要招攬虞允文,眼下還只是趙寰的一廂情愿。
果真,虞允文聽到趙寰提到廣招英才,遲疑了下,委婉地道“此次我前來燕京,乃是聽到二十一娘殺金賊的功績,著實好奇得很。恰好閑著,就走了一趟。說起來有趣,來之前,張宣撫使還問過我,為何不科舉出仕,為朝廷效力。男兒本當建功立業,我亦如此。只家母去世后,留下家父孑然一身,身子骨又不大好。我留在益州,也是想陪伴在家父身邊,盡一份兒女孝道。”
趙寰以前曾看過虞允文的履歷,他在四十五歲左右時,方出益州考科舉,真正出仕為官。他所言的理由,與史書上記載的差不離。
在給虞允文寫信時,趙寰早就做好了打算。他不來,她會親自前去益州拜訪。他既然來了,豈有讓他再離開的道理。
趙寰贊許了句,并未多加勸說,進去西屋,拿了把刀出來。
虞允文與寒寂看著趙寰手中,立起來幾乎快到她脖頸左右長的刀鞘,皆好奇不已。
寒寂更是不見外,起身朝她走來,問道“這是刀還是槍,怎地這般長”
趙寰抿嘴一笑,道“這就是用鑌鐵打的苗刀。鑌鐵不多,只打了幾把。你推薦來的工匠手藝不錯,他與姜五郎一起,已打了好幾把苗刀。”
寒寂看得心癢,接過刀鞘,抽刀出鞘。黝黑的刀身,形狀如禾苗,散發出冰冷的鋒芒。他屈指彈了下刀身,嗡地一聲,余韻悠長,禁不住激動地道“好刀”
后世的戚繼光將軍抗倭時,倭寇用的武士刀就接近于苗刀,彌補了倭寇矮的缺點,令大明的兵吃了大虧。
戚繼光將軍琢磨之后,打造了苗刀,加上鴛鴦陣,大敗倭寇。
后來,大明用苗刀對付蒙古騎兵時,也取得了不錯的戰績。趙寰不記得鴛鴦陣,就記住了苗刀。
金兵的騎兵厲害,用苗刀對付他們,最適合不過。
寒寂興奮不已,躍躍欲試提著刀,走到殿中央空曠處,抬手揮舞了幾下,驚呼道“這刀可比槍要厲害,小娘子在馬背上殺敵,無論刺還是砍,都方便得很。”
虞允文在一旁仔細看著,不住點頭,道“大唐時期的苗刀,每把價值不菲,用來做羽林軍的佩刀。當時的刀,不過用普通尋常的鐵,二十一娘卻用了鑌鐵。哪怕只用于騎兵營,也需要大筆的錢財。”
寒寂下意識看了趙寰一眼,錢財對她來說容易,她會騙會搶。
再看向若有所思的虞允文,寒寂暗自腹誹,他還真是純良好騙。
以趙寰的性格,將苗刀拿出來,豈能只為了顯擺。
趙寰微微一笑,道“寒寂前去了渤海與東山。”
虞允文極為聰慧,知曉這兩地的鐵礦很是有名,驚訝之外,對趙寰的佩服,又多了一層。
趙寰不緊不慢地道“大宋的兵營從不缺銀錢,如今南邊朝廷,各路軍的兵馬可不少,從未缺過軍餉糧草。金人眼饞,去搶了一次又一次。可惜啊,當官的,無論文武,高些都只是光吃飯不做事,打起仗來,一個比一個沒出息。”
虞允文深知朝廷官員的德性,否則,張浚也不會被排擠到了益州。
趙寰收起刀,笑著道“虞郎君好不容易來了躺燕京,不知可對燕京有興趣我們騎馬出去走動一圈,由我領著你去四處瞧瞧如何”
虞允文自是沒有推辭,起身隨著趙寰一起出了門。寒寂雖沒得到邀請,卻自發跟在了身后。
護衛牽來馬,趙寰單手抓著韁繩,靈活騎上了高大的駿馬。
虞允文收回視線,默默翻身上去,與寒寂并排,跟在了趙寰身后。
燕京城里秩序井然,天氣陰了些,百姓紛紛走出家門。貨郎們挑著擔子吆喝做買賣,鋪子的伙計站在彩樓下,比試著高聲招呼客人。
虞允文望著街頭巷尾的熱鬧,心頭滋味萬千。從益州一路走來,到處都是戰亂后的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