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你對宣爐的風磨銅了解多少?”
沈愈搖搖頭,“汪老,說實話,直至如今,都無人能夠確鑿無疑地說明風磨銅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金屬。
“在當下的收藏界與研究領域,主流的分析觀點認為,風磨銅應當是一種合金。
“晚輩經過多番研究與思考,亦是持有相同的見解。
“然而,即便確定是合金,可其中也存在著諸多不同的說法與爭議。
“有一種說法稱其是海外進貢而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經過特殊的精煉過程才得以產生。
“在古籍之中,還有一種完全不同的說法,也作為參考依據。
“明朝宋應星在其所著的《天工開物》冶鑄第九篇中明確寫道:‘我朝宣爐,緣于某庫火災,金銀雜銅錫化作一團,皇帝命以鑄爐。’從這簡短的記述中,我們似乎能窺探到一絲風磨銅誕生的神秘背景。
“無獨有偶,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也曾有所提及:‘宣宗在位時,佛殿起火,金銀珠寶與銅融化后凝結在一起,宣宗方才命令鑄造宣德爐。’
“綜合這些古籍的記載來推測,這個風磨銅極有可能是由銅、銀、金以及一些其他至今仍不知名的材料相互混合而成,或許也正是因為其形成過程如此特殊且成分復雜,最終才得了這么個獨特的名字。”
汪老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眼神里帶著一絲認可,同時抬手做了個示意的動作,讓沈愈繼續鑒定。
可此時的沈愈,心思卻已經悄然飄離了宣爐。
他的心思完全被幾案下的那兩個斗彩雞缸杯所占據,一心只想再仔細看看另外一只雞缸杯到底是真是假。
他這般心境,倒并非是出于想要將這雞缸杯據為己有。
確切地說,是那種經歷了鑒定過上千只雞缸杯都難覓真品蹤跡,而如今真品卻有可能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奇妙感覺在作祟。這種感覺就像是一位在茫茫尋寶途中苦苦尋覓多年的探險家,突然在不經意間發現了傳說中的寶藏,內心深處涌起一股難以抑制的興奮與好奇,急切地想要去一探究竟。
此時,沈愈微微側身,不動聲色地用余光輕輕掃了一下西門侯。
而西門侯呢,目光正隨意地在室內流轉,不經意間也朝這邊看了過來。
剎那間,四目相對。
沈愈急中生智,神色坦然地朝西門侯微笑著發出邀請,“西門前輩,您在古董界資歷深厚,經驗豐富,不妨一起來鑒賞一下汪老的這尊銅爐?說不定您能有獨特的見解與發現,也好讓晚輩學習一下。”
西門侯聽聞此言,趕忙連連擺手,臉上露出一絲略顯尷尬的笑容,說道:“小沈,你可就別抬舉我了。我對宣爐的鑒定實在是談不上精通,只是略知皮毛而已,哪敢在你這位年輕有為、天賦異稟的鑒寶高手面前班門弄斧?還是不獻丑了,嗯,還是不獻丑了。”
語氣雖然謙遜,但眼神中卻隱隱透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警惕與疏離。
沈愈心中明白西門侯的心思,卻是繼續加碼,“前輩太過謙虛了,誰都知道您的古玩店是港島數一數二的名店,想必也過手過不少宣爐,晚輩非常希望能得到您的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