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女嫻雅美麗,韋公子一見便十分喜愛,當夜就把人留了下來,顛鸞倒鳳,不知天地為何物。
情到濃處,他戲謔對方“你小字韋娘,可是取自春風一曲杜韋娘嗎”
沈韋娘告訴他,“不是。我母親是蘇州名妓,十七歲時遇到一個咸陽來的公子,和您同姓。
兩人情到濃時定下婚誓,公子留下一支金鴛鴦做信物,如今還在呢。韋,其實是我的姓。”
韋公子臉上的笑容僵住了。
他心懷僥幸地看了那金鴛鴦,羞愧得無地自容。
因有羅惠卿這個前車之鑒,傅玉衡看到這里,還有一點欣慰。
畢竟做歌妓不是什么好營生,若是沈韋娘也能趁機得一筆錢財脫離苦海,豈不是因禍得福
至于她和韋公子實為父女的事,反正韋公子也沒臉說出來,誰又會知道呢
哪知道,這韋公子不做人,或者說是封建時代對女子總是更加苛刻。
他竟然一杯毒酒,把沈韋娘給毒死了。
當時傅玉衡就倒抽了一口涼氣,差點沒把手里的書給扔了,嘴里罵罵咧咧,“虎毒不食子,這姓韋的,真不是個東西”
當時他還小,不知道封建社會的殘酷,只是單純覺得都是自己的孩子,韋公子處理得也太不公平了。
憑什么對羅惠卿,就給大量錢財,還悉心勸其改行;
對沈韋娘,就只是羞愧了一下,轉頭就定下毒計,將人鴆殺
等他長大了明白的時候,已經把這個故事拋到腦后了。
也是如今隔世再望,才更能體會到沈韋娘身為女子,生在這個時代的悲哀。
原著里的沈韋娘結局已經注定,他作為一個看客,縱有千般心思,也是無能為力。
如今終于輪到他來書寫劇本了,自然要修改一番,給這可憐的姑娘一個好一點的結局。
他把那金鴛鴦改成了鴛鴦釵,給韋公子唱曲那天,沈韋娘正好戴在頭上。
因著沈韋娘的母親實在美麗,韋公子一看見舊物,就想起了舊人,當即就出聲詢問,避免了父女禍亂的悲劇。
韋公子雖然膈應自己的女兒成了歌妓,但想到當年溫柔多情的舊人,他難得生出幾分柔軟心腸。
他當時不動聲色,暗地里卻把人贖了出來,遠遠地找了一戶清白人家,給足了錢財,充做是那一家的女兒。
無論如何,沈韋娘總算是有了一個正經的身份,不用再于歡場上強顏歡笑了。
不過,這個聰慧的姑娘卻并不感激他。
因為她從韋公子的行為中,已經猜了出來,這就是那個明明許下婚誓,卻又一去不回,令自己母親郁郁而終的罪魁禍首。
如果不是韋公子背諾,她本可以生來就是清白人家的好女兒。
如今韋公子不過是在她受盡苦楚之后,再把她應得的東西還給她,憑什么要她感激呢
只盼日后山高水長,再不相見。
原本的故事里,他毒殺了沈韋娘,并拿錢財賄賂戲子樂工,讓他們幫忙處理尸體。
他自以為天衣無縫,卻不想沈韋娘雖身在風塵,卻是個蕙質蘭心的好女子。
她日常結交的也都是達官顯貴,聽說了這件事之后,就聯合起來,告到了巡撫那里。
韋公子驚慌失措,拿出所有錢財行賄,但還是被罷了官,理由就是浮躁,行為不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