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草原異族和中原王朝的多年征戰,兩個民族之間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
太-祖干脆就趁邊境動亂,豎起了驅除韃虜的大旗,招降國內亂軍。
對于亂軍首領,太-祖派使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民族大義說到百姓疾苦,再稍微暗示一下歸降后能得到的待遇。
因為有了這么順的一個臺階,心里明白自己不可能成功的亂軍首領們,立刻就坡下驢,成了光榮的保家衛國的英雄軍隊。
為防普通將領壓不住這些刺頭,太-祖決定親自領兵,留下皇后輔佐太子監國。
草原的動亂要結束了,屬于監國太子那沒有硝煙的戰爭,也正式打響了。
幾位太-祖的心腹重臣也得到了囑托,讓他們盡心輔佐太子。
幾人都是忠臣,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忠臣也是有自己的私心,有政治正確之內自己的政治傾向的。
俗話說得好黨內無黨,帝王思想;黨外無派,千奇百怪。
首先,這幾位重臣貫籍不一樣,他們都想扶持自己的同鄉,為自己的家鄉父老爭取利益;
其次,做到這個地位的大臣,哪一個沒有自己的政治抱負
有人支持太-祖立國之后定下的方針;有人覺得前朝開過之初的政策其實挺不錯的,不應該一桿子打死;還有人提倡復古,覺得恢復周禮才能最快促進社會穩定。
大家伙兒是各執一詞,而且各有各的道理。
并且,他們的道理還不是空泛的大道理,也不是個人yy,而是切實深入研究過,并結合當前政局得出的結論。
說句高大上的,那就是他們各有各的道,并且無論外界有多少槍林彈雨,都能堅持自己的道。
換一個稍微心智不那么堅定的,很容易被這多方意見給繞暈了。
但或許當今真的是天降雄主,又或許每當時代的進程推動到一定程度,就必定會有猛人誕生。
無論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反正還不到二十歲的小太子,卻在各不相同又各有道理的胡亂思想中,堅定地保住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他對各派系首領都敬重,卻又絕不會偏聽偏信,而是從一開始,就嘗試綜合各方信息,從中提取出現階段最合適的處理方式。
文皇后直嘆丈夫后繼有人,也慢慢總放權給兒子,從主導地位退到了輔助地位。
因為她很清楚,一個政權是不能有兩個首腦的。
如若不然,早晚會造成無可挽回的分裂。
那些輔臣也逐漸明白太子雖然年幼,卻并不軟弱可欺。
他們在天子面前是臣子,到了太子面前,也不可能有倚老賣老的機會和實力。
于是,等太-祖回來之后,就發現自己兒子已經具備了駕馭朝堂的能力。
他當時的反應和妻子如出一轍,先是仰天感嘆,繼而暢快大笑。
在這之后,他還做了一件讓人非常想套他麻袋的事。
那就是炫耀,到處炫耀。
他不但跟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們炫耀,更是對著新收服的亂軍首領們炫耀。
看見沒,看見沒老子的兒子,小小年紀就手腕超群,那些老家伙們都不是對手。
被炫一臉的人一開始還只是單純的羨慕,畢竟人家兒子的確優秀,他們有這么優秀的儲君,也是社稷之幸嘛。
可就算再優秀,再怎么社稷之幸,也架不住一天三頓地磨耳朵呀。
群臣都不堪其擾,一聽到這個話頭就齊心協力,花式轉移話題。
太-祖炫耀失敗,也只能遺憾地咂咂嘴,繼續討論正事了。
不過,花式炫娃的成果也是顯著的。
原本那些亂軍首領的歸順還有幾分不情愿,但眼看到大夏朝至少能有兩代明君,有再多的小心思,也都收斂干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