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生怕自己看錯了,忙將燈芯又挑亮了一些,細細將公文看了一下。見上面蓋的不是州府的大印而是欽差的印,登下放下心來強龍不壓地頭蛇,這事反而好辦了。再看一字一字讀了里面所言,心自慶幸虧得叫我先遇到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倒也不難圓過去。
要他將朱神漢救出來是千難萬難的,要將自己從里面摘出去卻不太麻煩。眼珠子轉了幾轉,于平已經恢復了平靜,將公文揣在懷里,又取了串鑰匙,掌著燈,輕手輕腳地往存放籍簿文檔的屋子走去。
于平避開了巡夜的差役,開了鎖,就著微弱的燈光進去尋了幾件文書,或刪或抽,累出一身細汗。干完這些,又將明天要回縣令的話從頭想了一遍,自覺再無疏漏了,天邊也泛起了魚肚白,于平匆匆梳洗過了,揣著公文去見縣令。
縣令將公文一看,道“我記得誰家親戚姓朱的”
于平陪笑道“大人好記性正是小人的姑母嫁給了姓朱的,不過與是個鄉間農戶,與神漢不相干的。如今姑父也死了,小人接了姑母來贍養。”
縣令夸了他兩句,說“既這樣,叫他們去查一查這個朱神漢。”
于平道“且慢這朱神漢小人倒知道的,他祖上是逃荒過來的,也不算本地人氏。他沒有戶籍,若是據實報上去,不免要問您轄下還有隱戶逃戶,對您在部里的考評不利。反正沒戶籍,就報本地并無此人。何苦將自家卷進這巫蠱的案子里”
縣令道“胡說這姓朱的神漢,在本縣就沒人認得嗎設若欽差派人追查下來,豈不是要治個其瞞之罪”
于平賠笑道“大人想,這要真是樁要案,來的就不是文書而是欽差了哪怕欽差人手不夠,也能支使州府派差人來。既然只是泛泛行文,可見不是什么要緊的事。大人治下民風淳樸,斷不會有這等會使詛咒的惡毒之人”
縣令的治下,不能有隱戶不辦,也不能有破壞教化的人,否則是縣令的責任。縣令當然不想擔此責。那就要把這事兒糊過去。
縣令一捋須“倒有幾分道理,你擬個文書來我看。”于平已打好了腹稿,一揮而就,縣令邊看邊搖頭“你這文墨究竟差了些,要多讀書。”抬手改了幾個于平故意留下的破綻詞句,命于平“這就用印發了出去,不要耽誤了欽差辦案”
一切如于平所愿,此事在公家便算抹平了。反正朱神漢人在州府,與縣里不相干的。過幾天再聽聽風,如果事情不難,就搭把手將朱神漢撈回來,賣個人情給祝三。如果事情不好辦,那就聽天由命,于平只當不知道這件事兒。也就是死一個朱神漢,與大娘子家姓祝的女婿沒關系
日后翻出來叫祝三知道了,只須講自己真的不知情,許是旁人經辦的,也就過去了。祝三哪有本事找縣令對質
于平越想越覺得再無紕漏,招了個差役過來命他將公文送去州府,又囑咐他“去了州府別亂逛,小心打聽一下欽差在辦什么案子,回來說與大人和我聽。”回來又如此這般回復了縣令,縣令也很滿意。
于平應付完這一件事,已是過午,他也不回家,就在值房里擺幾碟小菜、灌一壺酒,自飲自酌,酒意上來時,想祝三少一個爹,對姑媽反而是件好事。祝三也不虧,這樣詛咒巫蠱的案子,必會連累妻小的,將祝三母子摘出來,也是救了他們。都捅出來,才是要一家子倒霉呢
我可真是辦了件好事
心情一好,他又喝醉了,依舊宿在衙里,這一夜卻再也沒什么能讓他驚醒忙碌的事了。
于平忙得腳后跟打后腦勺的時候,他姑媽于大娘子也沒閑著,她正跟張仙姑掰腕子。
于大娘子是個死了兒子的寡婦,縱使回到了生長的地方,街面極熟,也不得不關起門來安靜些時日。
這也正合了于大娘子的盤算,她對祝三母子說“三郎以前也在城里走動過,還在廟會上扮過童子,總有幾個人見過他。不如只在家過活,除開去念書,不往那些人多眼雜的地方跑。過上兩三年,他也長大了,模樣與小時候總會有些不同,叫人再認不出來跟腳才好。三郎、仙姑,你們說呢”
張仙姑雖與于大娘子新生出些芥蒂,卻贊同她這個主意,很快贊同,又要勸說女兒,卻見女兒只在門邊坐著,拿眼睛往街上看著人來車往,連人拴在路邊的驢子她都能盯著驢蹄看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