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看了幾天,祝纓白天跟他們看田,到了晚間,又點起燈來整理筆記。
她想把這些都記下來,連同之后自己親自試驗種田的筆記,最后紀錄出一本農書,以后哪怕自己在福祿縣的時間不長,這里的人也能用得到。順便列一下本地氣候與黃歷所載之節氣指導的播種時間等之不同。
試種的筆記里,她畫了張表,哪塊地種哪樣莊稼,什么時候種、播種多少斤、用多少人工、怎么用水等等都記下來,也記下莊稼成長的時間,什么時候抽穗、什么時候收獲等等。
此時,春耕也將要開始了,老農們有的就著急,想回家幫忙。不能拉犁,幫家里收拾收拾農具燒口水也是好的。
祝纓果然如約將鋪蓋給他們都帶走,又另每人再送二升米,依舊原樣將人送回家。與那種過麥的老農與另兩個看著還算強壯的老農約定“等春耕家里忙完了,再來幫我看看田。”
老農們上路的時候,祝纓卻下了帖子,將縣城內的各家富戶請了來,有事商議。
各家富戶接了帖子已不那么提心吊膽了,他們也想與縣令聯絡聯絡感情,更有人想到縣學的事兒,愈發篤定縣令是想在這里做些政績出來的。這政績又不是抄了他們的家搶錢,那就配合一下好了。
祝纓在縣衙設宴,卻是為的一件事牲畜。
大戶人家養的牛馬非止一二,他們自家有地要種,也有自家的佃戶之類,春耕誰不用呢
祝纓并不要搶他們的,而是與他們商量“你們自家用過之后,縣衙出錢租你們的牛馬。靠人拉犁的,不得拉到猴年馬月去才能干完有頭好牛,半天就得了。”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一耽誤了,這一年的收成肯定打折扣。
祝纓說了自己的方案“不會累壞你們的牛馬、也不在賬上做手腳。我還是依舊戶籍來,貧戶有多少,就近劃撥。都是有數的,干多少,就給多少錢,你們可派牛倌、馬倌跟隨。縣里不會占這租金的便宜,用的時候就清點給你們,到秋收之后,我再找他們原樣討回來。你們想用錢、帛、米結算都行。”
顧翁等人都很驚訝,祝纓現在說的這個他們也不算陌生。許多地方官也都會做,一般是縣里出耕牛,租得起就租,錢付給縣衙,租不起就沒辦法了。能耕牛的縣令,已算合格的了。
但是祝纓居然會考慮到全縣百姓,聽這口氣,她想幫這些人全都用上牛,還是墊付租金且不收貧農利息
顧翁有點感動,第一個站出來“算老朽一個”又建議,“春耕時牛馬緊俏,也有抬高價的,咱們就在這里定個平價,誰都不許哄抬”
趙翁等人都附和,趙灃道“也算我一個又有,他們獠人那里也有牛馬,并不以耕種,我愿做中人,再討些來”
祝纓道“好多謝諸位父老奇霞那里,若有什么條件,可以讓他們直接與我談。”
“是。”
祝纓笑道“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