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同道“是。”
祝纓將他仔細看了一看,道“有感而發”
“是。”
顧同緊張得將拳頭都攥了起來,祝纓道“你本來就是我的學生,轉科的事你再想想。”
“可是”
“現在告訴你也沒關系,反正過兩天也是要告訴大家的。我上表了,還要再干一任的。”祝纓說。
顧同更加堅定了信念,道“我聽大人的安排”
“時候不早了,先回去休息。你要真想明白了再來找我。咱們有更長的時間,不必非得轉科才能安排好你。”
顧同面露疑惑之色,祝纓道“三年和六年,安排是不一樣的。你們不是非得轉科不可,而是三年一任,轉了明法科我更能護你們一程。你的想法我知道了,你回去好好想想,想想自己,也想想家里怎么應付。”
“是。”
顧同沒有猶豫,想想自己他都打算著跟這位縣令干了,讓學啥就學啥,不行就跟在身邊伺候著學唄,估摸著比跟縣學里的博士能學到的更多。想想家里要什么都聽家里的,肯定干不出一番事業來呀
不過他還是很乖巧地告退了,心里已將自己當人家半個入門弟子了。
趙蘇往樹影里一站,目送顧同離開,振一振衣袖,邁方步到了簽押房外。
小吳笑道“小郎君來了”
趙蘇故意問“義父正在忙嗎”
里面祝纓說“進來吧。”
趙蘇神色如常地走了進去,祝纓將手中的公文又重新合上,說“坐。”
“父子倆”坐好,祝纓問道“覺得自己的官話說得怎么樣了”
趙蘇苦笑道“仿佛還差一點。”
祝纓道“還要再下點功夫,不然到了京城這口音就夠被人笑了。”
“京城義父要回京了那麥種”
祝纓道“不是我,是你。”
“我”
祝纓道“你多大了”
“二、二十有三。”
祝纓道“你要出仕,有幾條路可走。第一,下死力氣讀書,試著考試,這一條路不太容易,你雖天資不差,福祿縣之前文風不昌有些耽誤了,等你能去京城科考了,怕不得十年八年以后了。第二,番學,我看你恐怕也不大愿意。那就去國子監,這個我能辦到。”
她問過了劉松年,劉松年在這上面的眼光是比較可靠的。離京前拜訪岳家,她又向岳桓打聽了一下,將趙蘇的文章等等給岳桓看了,又說了趙蘇的情況。岳桓不愧是與劉松年一脈相承的文士,給出的結論也與劉松年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