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府不需要在這件事上出頭露臉不驚動任何人地蒙混過關是最好的。
吩咐完,祝纓就讓各人寫稿去了,又告訴荊綱,三日后這邊奏本就湊一塊兒往京城送了,他得在日期之前寫好送過來。荊綱忙答應了。
小吳那兒已經帶人取了白布,開始裁白布、換燈籠、設祭桌等等。
一切收拾好了,荊綱也跟著府衙里哭靈。郭縣令則是回隔壁縣衙,一進去就聽到里面也在哭府衙的正式公文也到了,縣丞先給拆看了。
如此,一日兩祭,哭完了各人該干嘛還干嘛,只是做事時不免添了一些疏漏。府衙外,百姓們倒是哭的不太多,卻也都竊竊私語,慌,又不太慌。太子死了,與升斗小民又有什么有關系呢太子也沒有什么德政惠澤此方百姓。不過聽說太子死了不是件好事,大家也跟著慌了一下,接著將明顯喜慶的幌子之類摘了也就如此了。
祝纓安排完前衙,腰上系條白布,親自到府里走了一圈,只見文吏、衙役們也不哭了,卻都聚在一起竊竊私語的。他們與這朝堂上的事情無關,卻又都很關心朝堂上的事兒,也只有他們才能像模像樣地討論:“這下,該立太孫了吧”“不對,聽說太孫還小,得立皇子吧”
祝纓咳嗽一聲,眾人嚇得縮了脖子。祝纓道:“傳我令,不許妄議東宮聽到一次,二十板子,兩次,四十,三次,八十再議,杖斃”
眾人噤若寒蟬。
祝纓又巡了一回府衙,將幾個心不在焉的給斥了幾句,眼看府衙里運轉正常了,她才轉到后衙去。
后衙,家里已經忙上了。
種完宿麥之后,離除夕就很近了,祝纓給京城的年禮都在路上了,家里今年人口多了許多。除離巧兒回家,項樂、項安、顧同可能回家,其他人都沒別的地方去,還是跟祝家過年,這要準備的東西就多了去了
進了臘月就開始準備了。這頭才給小姑娘準備著紅頭繩、小紅鞋,給小小子準備紅底兒的虎頭帽子,剪窗花的紅紙才買回來,置新衣的紅布才拿出來,太子死了
張仙姑難過了半天:“哎喲,太子,和氣人吶”
巧兒等女仆對太子的生死興趣不大,但是對張仙姑這句話興趣有點大,連幾個寡也都問:“老封君,您見過太子”
“誒,也就一面兒,說幾句話,和氣吶年紀輕輕的,怎么就走了呢”
一旁杜大姐比她們要難過得多,也不知道為什么,京城出來的人對皇家的感情總要深厚一些。
花姐比她們都急,祝纓是做官的,東宮薨了,接下來官員們受到的影響肯定更大,這可怎么辦呢她一邊將腰間一個彩繡的香囊摘了下來,一邊憂愁。旁邊幾個孩子都是一臉的無所謂。
冷不丁的,正在外面團團轉的祝大說了一聲:“前頭忙完了”
大家一齊去迎祝纓,祝纓掃了一眼,道:“收拾收拾吧,就是今年不能熱鬧了。”
張仙姑還惦記著太子怎么就死了,祝纓道:“別念叨也別亂猜,隔著三千里能猜著什么呢再過些日子我就要上府城見冷大人了,他興許知道。”
祝大道:“鄭大人得虧不在東宮了。”
祝纓心說:他這回可虧大發了
看幾個猴子,仍是涇渭分明的兩派,祝纓搖了搖頭,到前面去寫她的奏本去了。才寫完,小吳跑了進來:“大人,我實在寫不來啊”
祝纓道:“寫,我給你審稿子。”
小吳只得自己寫了個,字數比祁泰的少一半兒,也沒什么典故,祝纓給他圈出錯字,又讓他把拍皇帝馬屁拍得太過份的幾句刪掉,小吳臉都青了,刪掉這幾句,越發顯得少了,他肚里沒詞了,這可怎么是好
祝纓只好又給他補了幾句,告誡他:“你要再這樣,以后就沒法兒辦了上下往來的奏本公文自己都不懂,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