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召見沒有占用太長的時間門,倒是在四夷館多花了一些功夫。從四夷館出來,日已偏西,祝纓仍是先回自己家里,收拾停當了再去就施鯤家里。
祝宅此時已經開始熱鬧起來了。不但宅子里的人忙,項大郎帶著不少幫手也過來了。到了祝宅,將兒子往宅子里一放,他就開始指揮卸車。
廚娘是最忙的。整個祝宅二十來口人,過年期間門的吃喝都得先預備出個大概來。廚娘是項大郎給找的,采買食材的事情項大郎也已著手在辦了。即使如此,廚娘還是恨不得能長出八只手來。祝銀等人又跟著幫忙。
趙振等人都在宅子里幫著寫帖子,項大郎又派了人來帶他們去逛街。荊生道“大人忙碌,我們豈敢再偷懶已見識過京城繁華,且又買了伴手禮,足夠了。”
趙振也說“上回逛街是你付的錢,我們還未曾還算哩”
項大郎道“咱們是同鄉,你們到了京城,我招待你們些兒還要你們算錢,回鄉我就沒臉見人啦。”
趙振笑道“那不一樣,那是我要買了送人的,你出了錢,算你的還是算我的呢下回要是我自己過來,或你回家了,我到你家去,你招待我,我就不這么算啦。”
項大郎無奈地道“尚是什么人你們與他不一樣,咱們自己人,何必算得這么清楚”
趙振道“在家里也見過你家二郎、三娘,都是好人,我也信你是個慷慨的好人,會對人好。可也沒這么好吧咱都看大人的面上。你看大人的面子對我們好,我們也要看大人的面子,不能叫你太破費,也給大人招閑話。”
汪生和方生也都說“就是這樣。”
但是蔡娘子的事兒一出,他們幾個不免心驚。四人商量過了,祝纓不是刻薄人,項大郎不是吝嗇人,但終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時節叫項大郎給他們付錢是不妥當的。貪了這個小便宜,喪人品。說小人一點,現在貪這一點,叫刺史大人厭惡上了,以后就沒有以后了。
項大郎與他們推讓一番,見他們態度堅決,只得與他們算還了錢財,四人這才松了一口氣。與項大郎客氣兩句,他們又開始寫拜帖了。
各地風俗雖有不同,富貴人的習慣卻都差不多,都得寫無數拜年的帖子,發到各種人家去。誰到了京城,都得入鄉隨俗。誰都知道,正月的時候會收到無數的帖子,差一點身份的人帖子都打開都不打開就都引火了也說不定。但是還得寫。萬一你沒投帖,對方恰又記在了心上,這又是一種結怨的方法。
其他人則幫著掃塵、清理廢舊,再將新年的一些陳設擺出來。項大郎也帶了一些新年要用的陳設,紅紙是必須的,他又帶了許多燈籠。祝家簡樸,平常用的燈籠式樣也簡樸,項大項帶了數盞仿宮燈,往屋里一掛,更顯出喜慶來了。
此外還有新鑄的青錢等,是預備著賞人的。又依著風俗扛來了兩株大大的竹子,號稱“搖錢樹”,倚在墻角。
凡此種種,能想到的他都給想到了。
祝纓回到家里,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副景像。她對著項大郎喜悅的面龐,說“錢還在其次,你泡在我這里,不得耽誤你多少買賣”
項大郎道“那不一樣大人這里比一點買賣重要得多。大人瞧著看還有什么疏漏的地方,只管吩咐我。小人們在京城,孤苦無依,大人來了之后才終于有了為咱們做主的人,您就是咱們梧州人的依靠”
趙振等人放下筆出來迎接,聽項大郎把好話都搶著說了,都是附和。
祝纓道“行,這事兒我認了。我看也差不多了,就先這樣,有用的我會找你的。忙你自己的年,阿漁來一趟不容易,你們父子好好聚一聚我才高興。”
項大郎這回聽話了“是。”
祝纓又問梧州會館現在如何,有無后續,項大郎笑道“都能應付得來。蔡娘子要不是縣令的娘子,本也不至于那么怕她的。”
祝纓道“這風氣。既然沒有糟心事,你就痛痛快快過個年。”
“是。”
祝纓看項漁有點悶悶不樂的,問道“這是怎么了”
項漁笑得有點勉強,說“沒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