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卻是鄭熹,他拜相的旨意還沒下來,這請冊封皇子的事是他原本想干的。他的計劃是先說服太子,讓太子去上表,他再跟著贊同。此外,衛王提到的第二條,也是他打算著手解決的問題。
承平日久,四十年太平歲月,官員權貴們繁衍出了數量龐大的子子孫孫,官職是有點不夠用的。就算有出身,實職上面也會有點難。
現在被衛王截胡了
鄭熹面無表情地聽衛王上了這一本,卻沒有表示反對,這個時候不好反對。施鯤不想管這事兒了,東宮都安排妥了,再攔就沒意思了。只有王云鶴說了一句“開府須用民力,待秋收之后為宜。”
皇帝就當他們沒人反對,飛快地說“可就秋收之后,著欽天監擇一吉日。諸卿以為如何”
祝纓默默地數著最先躥出來的五、六個人,心道衛王這勢力,還行
冼敬先出列附和,鄭熹、祝纓等人也都出列,太子也不緊不慢地說“二郎也長大了,再在宮里也不雅相。”
事情就這么定了,與之相應的還有皇王的封地、屬官等等。
皇帝心情不錯,把衛王和太子都留了下來說話。
群臣三三兩兩地散了去。
皇帝的興致不錯,與衛王稱兄道弟“你我兄弟,好久沒有能一處閑著說說話啦。”
衛王極盡恭敬之能事“陛下日理萬機,臣弟雖心疼,卻終不敢打擾。如今是實在看不下去了,大臣們未免有些倚老賣老,不聽調遣。”
皇帝贊同地道“是啊,他們呢,有自己主意的多,肯為我著想的少。”
兩人漸漸說得投機,衛王看到太子在旁,也不肯去得罪這位儲君,而是說“還有一事二郎開府,也該娶一淑女,主持中饋。”
皇帝道“不錯,正好開府與娶妻一同辦了,我也能放心他在外面生活。要選個年長一些的王妃,好照看他的起居。”
衛王道“二郎有人疼了,您可別忘了太子呀。”
皇帝道“他已經有太子妃了。”
“阿姳太小了,”衛王道,“如何繁衍子嗣東宮要有兒子才好。如今已經改元,不若再擇一、二淑女,以伴太子。”
太子對這位叔叔仍有戒備之心,道“不敢。”
皇帝卻陷入了沉思,兄弟說得對,他也想抱孫子了。對太子道“你叔父說得對。你那里只有宮人可不行。”
一想到一下子要辦這許多事情,皇帝的老習慣又上來了,他對兒子、弟弟打了個哈哈“我再想想。”將兩人都打發走了,他再去找皇后。
穆皇后已聽到了前朝的消息,次子雖非親生,也管她叫娘。趙王府的事都是她在操心,這個庶子與她也算親近,年紀差不多了,分個府出去也正常。
如果是趙王妃,會覺得孩子轉年十五還小,不妨過兩年再議婚。現在是皇后了,這年紀就不那么重要了。
總把庶子放宮里,與皇帝的距離太近,不好。且皇帝早就想讓兒子封王了,硬攔也沒意思。皇子不封王,說不過去。早晚都要封的,東宮人也齊了,那就弄唄。
因此皇帝找過來的時候,穆皇后道“那是好事呀別的我也不知道,不過他的王妃要年長他幾歲,能照看他的起居才好。”
夫妻二人想到一塊兒去了,皇帝說“我也是這么想的,大郎當年”
穆皇后道“大郎那時候是先帝做的主,親上做親,也是好事。不過阿姳體弱,是該有個人做幫手,為她分擔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