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問道“那怎么辦”
李侍中道“兩樣,一,魯逆為惡,二,陛下圣德。”
要證明皇帝的正義,除了不打自招式的歌功頌德,還得有旁證。劉松年早早地休致了、鄭熹丁憂不上朝,并不想為皇帝負責,李侍中便將這幾年朝廷做的好事都堆到皇帝的頭上,準備明天上表。
祝纓則說“陛下,京城流言能廣為傳播,可見是有漏洞。京兆府自鄭相公入政事堂,就沒有京兆尹了,得有一個,好好管一管。”
“不錯”皇帝切齒道,“自從七郎離了京兆,京兆就很不好你們說,誰任京兆合適”
祝纓道“此事,還應該問一問丞相的意見吧”
皇帝皺了一下眉,問道“穆成周可以嗎”
劉松年極不客氣地“哈”
鄭熹一看劉松年在面前,也不吱聲了,李侍中看一看劉松年的臉,也不敢說話了。為了王云鶴的事,劉松年必是憋著一肚子的火的,誰敢在他面前得意呢
皇帝也有點不好意思了,太子臉上一紅,穆成周吧,他也不大看得過眼。
祝纓裝死。
皇帝道“罷了,我再想想。你們回去寫奏本,明天早朝要奏上。”這說的是李、祝二人,他又好言對劉、鄭說話,希望他們回去之后“安撫”身邊的人,讓他們不要聽信流言。
明暗兩條線,皇帝認為自己安排得挺好。
祝纓也覺得自己安排得挺好。
要旁證皇帝是好人,那扶他上位的就也得是好人,當年宮變的時候,支持他的人也得是好人。比如,王云鶴。
次日一早,李侍中帶著熬紅的雙眼來上朝,皇帝眼帶期望地看著李侍中。
李侍中出列,奏了個近來京中流言都是無稽之談,然后為皇帝說好話。說著說著,皇帝臉上帶笑,李侍中忽然覺得不對味兒。
我這不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其他的大臣多少都聽到了一點流言,再看李侍中這樣,也都打著哈哈。皇帝正在敏感的時候,也覺得不對味,但又不知道哪里不對味。
整個朝堂都尷尬得要死。誰還不知道你們唱的什么歌嗎大家都陪著演戲。
李侍中越讀越覺得自己這事兒沒辦漂亮,最后兩段越說越嗑巴。終于把最后一句念完,一抹汗,低著頭混回了隊伍里。
祝纓嘆了一聲李侍中臉皮還是不夠厚啊
她也出列,大臣們繼續飛眼色,有人小聲咳嗽著。
皇帝的笑容也有點僵,語氣里帶著期待,道“卿奏來。”
祝纓道“臣請為故丞相王云鶴定謚文正039。”
這跟說好的不一樣你不但不幫我,還跟我唱反調嗎現在是說我,不是說王云鶴
皇帝恨不得打祝纓一頓,但是祝纓已經出列了。
祝纓的奏本是派出祝青君之后就寫好了的,她起手先定調,認為王云鶴品行端正,當得“文正”二字。
然后是羅列王云鶴的事跡以證明。
第一件,就是王云鶴做京兆的時候就不畏強權,遇權貴的不法事,他都依法而斷。比如魯王當街縱馬傷人,縱容奴仆強搶民女、強奪田莊。
第二件是先帝的時候,太子薨逝,王云鶴與施鯤等人,率領朝廷官員們,沒有奉承勢大而蒙蔽先帝的魯王,推魯王為太子,而是遵禮法推舉了趙王,也就是現在的皇帝。
第三件是魯王謀逆的時候,堅決地站到了皇帝的身后,處事有章法,沒有被魯王嚇到,也沒有搞投機。
只字不提什么抑兼并啦、為皇帝操勞國事啦、擢拔賢才啦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