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愕然“技術擴散”
天幕中所說的“技術”,莫不成,莫不成便是百工百業匠人們賴以謀生的“手藝”但這樣這樣瑣屑的雜務,又怎么可能左右兩千年的歷史呢
要縱論這樣宏偉的局勢,不正應該從大處著手,議論王朝興廢、成敗是非的圣人大道么為什么,為什么天幕卻要汲汲于工匠技藝的小事呢
汲公驚異不解,但在茫然迷惑之中,卻隱約若有所思。
縱覽史冊,漢朝橫掃一切的強盛,恐怕不能僅僅歸因于明君或者昏君,甚至不能完全歸功于衛青霍去病竇憲等名將所謂千里馬常有,其余朝代未必沒有這樣才氣橫溢的人物;胡亂稱許強漢而漠視了其他朝代的英杰,未必不是對歷史的輕慢。
但歷代英杰皆在,卻再無法復刻當年強漢的風采,何也
因為時代變了,大人。
在古人傳統的史學中,秦漢被視為自戰國分裂向數千年帝制轉型的關鍵時期,后世種種變革,均肇基于此;而漢朝時那種令人印象深刻的強悍,則源自于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后,朝廷任命精擅經術的儒生為大臣,由上至下所踐行的孔子“大道”。雖然漢家王霸間雜,施行的大道不夠精粹,尚且不能達到“修德而遠人自來”的至高境界,但也足夠威服四夷,天下無敵了。
這種稱許當然是給儒學臉上貼金。畢竟經術儒生成山成海的北宋,似乎也沒有在對外取得過什么戰績。但局限于傳世文獻所選取的視角,古人也很難提出什么更有說服力的解釋了。直到后世的考古學橫空出世,才在細節中窺見了漢朝強盛的吉光片羽。
上個世紀時,東海縣曾掘出一批漢簡,其中有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統計了漢永始四年東海武庫所藏的武器裝備,其中大致有鎧甲合計約21萬套,頭盔98萬頂,馬甲5330套。盾牌10萬張,長矛等各類長兵器合計615萬支,劍10萬把,刀156萬把。弩54萬張,弩矢1146萬支,弓78萬張,弓矢120萬支。此外還有連弩車、戰車在內的各類軍用車輛合計7174輛。其余雜物則不可勝計。
喔對了,從后來東海武庫發掘的細節看,這些兵器、盔甲、戰車,應該大多是用冶煉后的低碳鐵所打造,更有韌性、更易鍛造、更為精巧。
只聽當啷一聲,汲公的手在幾案筆硯上掠過,竟爾掃落了一支毛筆。
數十年臨淵履薄的老臣,按理說不該有這樣的失態;但聽到東海武庫那龐大得匪夷所思的數字,中大夫心中依舊起了波瀾。
他不太熟稔軍事,但僅以天幕所泄漏的數字看,這些盔甲武器少說可以武裝出五十余萬的精兵。
這還這還僅僅是東海一地的武庫
皇帝默默跪坐于前,看著中大夫俯身撿起毛筆,開口又補了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