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自然。”皇帝欣然道“朕已經擬好了旨意,主持煉鋼的方士納為侍中,賜金百斤、帛百匹;搭建火爐的工匠賞賜米百石、布百匹。”
顧慮方士又施恩工匠,皇帝變法的心思已是昭然若揭了。當然,展現態度之時,還得顧念沖鋒陷陣的老臣,于是皇帝溫聲開口
“不過,方士們再如何格物致知,名聲上到底不好聽也罷,這樣將方士納入新學的文章,還是由東方朔、朱買臣等署名吧”
由東方朔等署名發表,那文章便與開宗立派的汲公毫無關聯,充其量不過是能創死人的同人二創而已。這自然是對中大夫的體恤,只不過體恤中又自然而然的夾雜著劉家皇帝一貫不做人的甩鍋。雖然知道東方朔朱買臣等多半會因此而大受封賞,中大夫依舊是心情復雜
“陛下盛恩。”
他停了一停,還是無法從容面對,只能轉移話題
“陛下,臣十數日前曾托太中大夫東方朔陳奏,所議之教授數學一事,不知可否施行呢”
皇帝的臉色變得肅然了如若十幾日前,對帛書的種種推測還僅僅只限于猜想;那么自方士煉出鋼鐵以后,它便無可爭議的展示了匪夷所思的效力如果一道題目都能有這樣點石成金的妙用,那么學通了帛書的精華奧妙之后,又能臻至何等境界
這“數學”不學能行么
但正因為這帛書至關緊要,皇帝才不得不謹慎以對,小心處置可能的風波。他沉吟片刻,徐徐道
“教授數學倒并不為難,但教授還在其次,即使學有所成,總該給一條可靠的前途才是。”
如若僅僅是上林苑中選擇一二近臣子弟教授這數理之學,還只能算是皇帝無傷大雅的心血來潮,但要廣泛召集勛貴后裔教學,這意義便迥然不同,等同于直接向盤踞大漢數十年之久的經義開戰,如此天翻地覆的壯舉,縱以皇帝的英睿,一時也難下決斷。
天子又道“再有,即使這帛書數學奧妙無窮,總得徐徐圖之,讓朝中見識到數學的大用,方可推行。”
汲公垂手道
“是。”
徐徐圖之當然是治國的至理,但朝堂上的事情,大半是拖著拖著便不了了之。為了堅定至尊的心意,中大夫沉吟片刻,決定給皇帝一個永不能忘卻的數學震撼。
當然,中大夫深諳皇帝的心理,再沒有說什么經世致用的大道理,甚至沒有提及帛書驚人的實用利益,他只簡單上奏了一句
“陛下,這帛書中的題目,都是有標準答案的。”
皇帝愕然“標準答案那又如何”
一語未畢,皇帝猛然醒悟,眼眸中閃過了一抹亮光
不錯,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