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以快打快,反應不及,果然是數十年政斗中磨礪出來的手段。
不過,協議歸協議,你改元是幾個意思還“布告天下,咸使聞之”天幕如果背約,那辜負的就不只是一個皇帝,而是全天下的蕓蕓眾生了,是吧
皇帝的心怎么都這么臟啊
天幕閃爍了良久,仿佛連機器都被這樣的手段震驚。如此沉默片刻之后,天幕終于叮咚一聲,給出了偏差值到賬的提示。
不錯,停止工程、懲治權貴,也是可以獲取偏差值的。
皇帝仰頭瞻望,終于露出了頗為耀目的微笑。
“多謝上蒼。”她柔聲道“那么,現在朕想看一看,營州之戰以后,朕最后幾年的光景。”
天幕微微閃耀,終于抵消了部分的偏差值,彈出新的聲音。
權力不能違背它的來源,這是永恒的鐵律。即使手腕高明如武皇,在觸碰禁忌之后,也必將遭遇嚴酷的懲罰,
對于武周而言,營州絕不是皇帝與大臣對抗的終點。事實上,在世家豪強內外大臣共同撕破臉對抗皇權之后,他們就再也沒有別的選擇了信任一旦碎裂就不可以重建,既然皇帝已經觸犯過一次宗法制,那么絕無緩和可言
事實證明,這內外勾連的力量強到可怕,即使皇帝亦無法阻遏。在營州之戰的萬歲通天元年,女皇還能調動大軍,任命侄兒把持軍權,威勢赫赫無比。但被迫復立李顯之后,皇權便迅速開始了衰竭李顯復立當年,武承嗣即病死,武思被架空,親近武氏的大臣被逐一貶出朝堂。而兩年之后的長安元年,則干脆被史家視為李唐復辟的開始。親近李唐的狄仁杰已經完全控制了政事堂,并毫不遲疑的推動著復唐的計劃。
舊唐書曾經記載,說長安年間武皇令狄仁杰舉薦賢才,而狄仁杰舉薦荊州長史張柬之,遂以柬之為洛州司馬;它日又令狄仁杰舉薦人才,推舉的卻還是張柬之,并對曰“臣薦張柬之為宰相,非為司馬。”于是再次拔擢為秋官侍郎;未幾,姚崇奉命為靈武軍使,臨行薦才,再次推許張柬之為宰相中人,于是張柬之立刻升遷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張柬之自從五品長史自政事堂首相,不過區區兩年功夫而已。
這個案例多半用來證明則天皇帝的知人善任,或狄仁杰狄公的舉賢之才。但如果稍稍思索,那么你立刻就能發現細節處不能多想的地方狄仁杰與姚崇都是復唐派,而張柬之更是鐵桿而極端的復唐派;這樣的聲氣相通彼此呼應,難道僅僅是“薦才”而已么在皇帝已經屢次超擢之下,狄仁杰與姚崇居然還反復催請不休,并且指名道姓為張柬之索要宰相的職位,這恐怕不是愛才可以解釋的吧
狄仁杰舉薦張柬之時,曾稱此人能“盡節于國”,如果結合以后的歷史,那簡直是莫大的幽默盡節于國,盡節于哪個國呢
當然,皇帝不會不知道狄仁杰的傾向。但面對如此凌厲而強勢的逼迫,乃至于對皇權明目張膽的侵吞,她依舊保持了沉默,一切如狄公所愿。
至此,皇帝千辛萬苦,以酷吏、男寵、近親所建立起來的體系,終究土崩瓦解;她的權力也如秋后黃葉,再也難以持久了。
并且,以往后的歷史看,皇帝苦心所建立的體系崩塌之后,她兩個兒子先后繼位,卻終究無法挽回局勢,只能在宮廷斗爭中相繼垮臺,淪為舊日權力體系的殉葬。等到則天皇帝的體系再次紹述確立,已經是玄宗開元之時了。
某種意義上說,李隆基果然是他奶奶的好大孫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