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聞言默默沉吟,卻不覺回想起天書曾經的議論。天書當日敘述所謂的“科舉”,曾稱許這項制度影響甚大,幾乎以一己之力為華夏烙下了不可磨滅的文明印記。自宋明千年以降,華夏文明的天賦神通本能妙法,除了種地與做飯這兩項吃飯的本事之外,最為擅長的便是做題與考試那可是真正超凡脫俗橫壓一世,號稱刷題王中王的神通。
而在這深刻文明烙印之中,又屬齊魯等地的讀書人天賦異稟,強中更有強中手,能在一眾做題家中脫穎而出,硬生生壓天下一頭。
而今看來,這論斷雖然令人無語,卻似乎還頗有幾分道理。
不過,最為令皇帝關懷者,還是一場考試中這驚人的結果。他抬眼又往左近掃去,看見自己的心腹將軍還在老老實實捧著白紙細讀雖然依舊是看不懂,但紙上的符號整整有法,顯然不是隨心所欲的涂抹猜測,而是真正對這御榜宣示的難題有所領悟。
皇帝勉強知道那道題目的分量據天書說,它甚至已經接近了某種神乎其神,名為“微分”的技巧,即使考生印證有誤,這番領悟也絕非尋常的天資可及了。想來算學與格致的書籍經由汲公之手廣傳世間門,迄今也不過數年而已。數年之久就能脫穎而出如此的人物,真正是讓人震動。
于是至尊也不由嘆息,嘖嘖稱奇。
“赤縣神州之地,果然歷來就是人才濟濟,取之不盡吶。”皇帝仰頭道“天意垂示,果然毫無差錯。”
不錯,這也是天幕的啟示自古而論,華夏的人才恐怕從來都是太多,而不是太少。即使是天下逐鹿開邦定國這樣宏大至不可思議的功業,所需的英才也是俯拾皆是充裕之極;當年高皇帝開數百年之基業,僅僅在沛縣區區一地之中,居然都能搜羅出蕭何這樣的人物
小小一縣便有漢初三杰這樣的大能,若推之于一郡一州乃至整個天下,頂尖的人才又有多少那是真正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肆意揮霍享用的資源。所以也無怪乎后世會這樣卷生卷死,乃至于發明出如“科舉”這般怪異的制度來選取人才了科舉取士者,不是因為人才太少,而是因為人才太多,不能不設法篩選
當然,人才太多也有隱患。即使科舉再為完善,不也有如黃巢一般心有郁憤而攪亂天下的人物么所謂“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但要是野有遺賢,未曾網羅,那可是江山社稷莫大的隱患。甚而言之,皇帝特意在太學中考試增加格致與算學的內容,部分原因也是要開辟新的上升渠道,提拔聰穎敏銳卻未必擅長經術策論的高士。
要知道,自陳勝、吳廣以來,華夏百姓最為擅長的,可是花式造反
天子沉吟斟酌,徐徐道
“算學與都不算容易。太學中的士人,竟爾能精進于斯么”
張湯有監察百官百寮的職責,聆聽圣上垂詢后稍加思索,躬身作答
“自元朔二年以來,京中太學生每日耗費的竹簡便增了兩倍以上,多半都是記錄的算學筆記;自元朔三年陛下以特旨于京中推行紙張后,計算與推演的用量更是無可估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都是陛下文德所化,士子們才會如此的用心精純,一日千里。”